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6章 为报刊写稿、为朋友写序[第3页/共4页]

林设有专栏,逐月一篇,成为他向社会发声的首要管道之一。

二战期间,日军占据杭州,全市住民处于水深炽热当中,道长李理山收留灾黎长幼成千上万之多,费尽苦心,遭到江湖中人的好评。

人们不由感慨道,相隔千年的甘旨好菜,重新回到了古人的糊口。

北宋名道唐子霞,头戴铁冠道帽,人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守杭,与之结为老友,有诗文酬往。宋徽宗召见他于汴京,未久就辞归,结庐天目山。林正秋发掘了天目山深厚的玄门文明,不但增加了天目山名声,也为本地摄生与旅游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感化。

他历数各代玄门名流在天目山修炼得法,太微、太素法师隐居天目山的史迹;

林号令开辟孤山的清朝行宫,康熙六下江南,五巡杭州,驻跸西湖行宫,规制宏丽。

古洞草深微有露,旧碑文灭不知年。

据《南巡盛典》记录,孤山行宫共有八景,别离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及玉兰馆。这些当代西湖旅游沉淀的文明在明天该当获得发扬光大。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必蓬岛访真仙。

注4,七星缸,源于杭州官方的一个传说,指的是七只弹压飞龙的大铁缸,杭州人另有句老话,“七星钉飞龙只差水一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名道杜光庭(850-933),为唐末五代闻名玄门实际家,著作宏富,传播甚广,曾到访天目,并赋诗《天目山》:“盘空蹑翠到山颠,竹殿云楼势逼天。

《杭州月志》,为杭州处所志办公室主理的杂志。创办不久,林正秋就成为首要撰稿人之一。他参与过八十年代初的首届天下处所志集会,并且对杭州历代处所志有很深的研讨。

福星观,在湖畔玉皇山顶,临湖瞰江,为明清至民国期间杭州的首要道院之一。

杭州名菜“东坡肉”,大多数只存眷于这道菜的作料与口味,而林却从古书上考据到了这道制作这道菜肴的每一个法度、每一种调料以及烹制体例,让它获得了最原始的答复。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浙督李卫深感杭城“火患之多,动辄千百家”,因而,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在山腰安设七星缸,取水以制火。

西湖边葛岭上的抱朴道院有晋代道家名流葛洪结庐炼丹场合,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汗青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重点玄门宫观之一。他历数葛洪平生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事迹。相传《抱朴子》一书就是葛洪在杭州葛岭道观所著。

杭州,一座千年古城,起初修建大略是木布局的,一座屋子紧连着另一座屋子,易于产生火警,为百姓形成过庞大灾害,志书古籍上均有记录。

东晋葛洪,人称葛仙翁,据传到过天目山,在岩洞中捣制仙药。

他的书《浙江处所史》就是在历代处所志的根本上撰写的。

梵天寺,筑于天夏四年(904),吴越国王钱镠所建,初名南塔寺。乾德三年(965)于寺中建一对经幢,有释迦真身舍利塔。平治年间(1064-1067)改名梵天寺。

今寺院已毁,但遗址前仍留有一对经幢,高十五.六七米,通体为太湖石修建,体量高大宏伟,虽历千年风霜光阴,仍耸峙在山坡之上,今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天下文保单位。

注释:注1本段改写自张凌鸿作《林正秋,让汗青走进糊口》载《杭州》二00七年四月刊。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