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素式女子[第2页/共2页]
三联书店出过一本书,《也同欢乐也同愁》。
1954年,夏。周寿恺任职华南医学院副院长,迁家至厦门郊区,距先生的家有十千米的间隔。旧时交通天然不现在时便当,黄萱来回需求三四个小时的车程。黄萱担忧影响先生的事情,便筹算请辞。但先生如许对她说:“你去了,我要再找合适的助教也不轻易,你一走我就没法事情了。”
黄萱,是鼓浪屿首富黄奕柱的女儿。是原配夫人王氏所生。1919年,是在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那一年,印尼华侨五十一岁的黄奕柱携巨资返来,在鼓浪屿置地安家。又从故乡将老母亲接来同住。时年,黄萱九岁,和母亲也一同搬家至此。
当时,现在想来当真是一派风雅。白日里,黄萱上楼与先生事情,许也趁便带上亲制的点心和香热的咖啡。傍晚时分,黄萱在家读书,先生在家抽烟,许间或相互还会在窗边楼上楼下地聊上几句。天然,也或许是君子之交,淡静如水。事情结束,便互不相扰。1952年11月,中山大学正式礼聘黄萱为陈寅恪的兼任助教。
黄萱平生所遇之男人,至为首要的只要两位。一是与之执手不离、相伴白首的丈夫周寿恺,一便是共卷诗书、两心相通的白叟陈寅恪。而他们,已充足令她平生丰盈、饱满,花开满树。
真是伤感。
是陈寅恪的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顾念父母的回想录。大抵从亲从近地回顾了陈寅恪、唐筼佳耦的一辈子。陈寅恪才名鼎盛,是近当代史学巨擘。但文革期间历经磨难,僻居鼓浪屿之时,恰是人生暮年谷底。孤自与六合为依。而这当中,最贵重的,莫过于,他遇见你
彼时,黄家可谓是财势倾天。但是黄奕柱为人开通,又有涵养。对后代的教诲也是良苦用心,非常重视后代文明涵养的教诲。黄萱没念过大学,但父亲在家里专门为她重金延请了一批硕彦名儒做导师,施教经籍格律。
光阴老静,风雅长存。
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著者陆键东写:“带着浓浓旧时王榭人家陈迹的两户人家,以礼相待,挚诚相见,人生咀嚼俱同,更因黄萱已为寅恪先生事情这一层面而有更多共同的说话。芳邻的温馨,情面的暖意,给了陈寅恪先生有持续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