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春寒(六)[第2页/共2页]
雇佣来的女仆秀英是识字的,她也是潇湘先生的崇拜者,深知蜜斯读书之癖颇深, 等书商走了,便当即翻开帘子送了书出来:“蜜斯, 你看, 新书来了。这纸是比来新引进的西洋造纸机造的, 这刻本, 字是用西洋的铅印的。本钱便宜, 本子却大,字又划一。怪不得老爷力排众议,非要引进西洋的印字机,还要工匠吃力量造铅活字呢。”
“南洋民风,一贯是男人跟着女子居住,女子筹划家务农耕,养家糊口。这小女,名唤青一字,自幼长在南洋,随母居住,几岁上,才从父远游,却也不读中原之书,只以西欧新文作为教养。待回返故国,却已养成刚烈之性,烈火脾气……”
名誉一大,无益也有弊。利者,南边,再没有谁敢对她的出身、性别,多嘴多舌半句。哪怕不借叔叔的势,她不管走到那里,普通都被奉为上宾。
书商脸一僵, 又忙恭恭敬敬地赔笑:“那是。那是。我们把这期的新刻的小说并润笔费留下了, 小谨慎意,不成敬意,还望天赋生稿之日,先考虑我们广州书局。”
而青青和渡儿更是自台州一别,此去两个月没有消息,只中间传了一信“安好”返来,却只夸说昂扬士气。不知详细环境如何?
秀英也是读书人家出身,父亲曾考中童生。只因家道败落,父亲生了痨病死了,才不得已出来找个活计待嫁,天然晓得读书人很有些狷介,大多耻言利一字。而她现在服侍的这位蜜斯,虽是女儿身,却也是名震长江以南的文豪潇湘君子。更是非常有些文人风俗。
他定了润笔费的标准,也曾经和她说过,是为了安抚那些旧文人——毕竟广州早就费了科举,又退稻为桑,多量的士绅开了工厂,多量的地盘被买来做贸易之用,农夫也纷繁进城做工。
自从联军改名做“自在军”,潇湘君子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
但叔叔他,现在是林副会长了,又因他和各方商会都交好,为了均衡这庞大庞杂的干系,现在叔叔又领了个大统领的职务,掌管留守广州府的大部分自在军。现在广州里,威名赫赫。
秀英应了,退出去追阿谁书商去了。
“等等。”林黛玉瞥见秀英的神采,却又蹙眉沉吟。
一时之间,遐想得胜返来之景象,笔下更如飞。
黛玉道:“这钱我不要,全捐给火线。也请他们今后凡是有润笔费送来,直接捐给自在军就是。不必再来。”
虽则,她并不奇怪那些财帛,也看不上书商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做派。但是,他们有一言所说不错,现在青年男女举头殷殷等候她的新作。
商会,此中以叔叔和黎叔叔为主的,便干脆密码标价地言利,定了文稿一字几钱的润笔费标准,以安抚文人。
便应道:“是。”
我那点微博的润笔费寄给联军——现在叫做自在军,虽则杯水车薪,不晓得有没有些微帮忙?
“先生, 您的新书创作可顺利?我们书局,早就被飞来扣问的手札淹没了。不如……”书局的书商委宛地扣问。
念及日复一日,因不知她的居处,便去叔叔地点的市当局寄送礼品的年青男女,她内心如暖水淌过。
墨水粘在她的裙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