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三郎婚事[第1页/共3页]
是以,她明知来建康会有甚么样的遭受,也还是对峙要亲身把关儿子的婚事,不叫南康公主从中作梗。
“阿母说对了,能叫儿子中意的,就是天神仙物。是以那等尘寰俗女,您和父亲还是无需再白搭心机了。”桓歆傲然道。
是以次算着时候已经到了建康,便让江州那边送了一部分土产到这边来。儿子在江州弄出了些新东西,现在在建康还是奇怪少有的,拿来做情面来往是再好不过的。
习氏平生中,最引觉得傲的事,便是有个出息的儿子和兄长。儿子从小就聪明不凡,被丈夫带在身边教养,九岁就有了军功,十三岁便到仅次于荆、扬二州的江州做了长史。这说出来,不但是天下高低,就是古今来往,也没几个能比得上的。
“你小孩子家家有个甚么主张!这事,你得听父母的!”习氏忍不住拔高了腔调,接着又苦口婆心道:“阿式啊,为母和你父亲,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人间的事情,见多了。男儿到了年纪就该结婚立室,在外头行走人家才当你是个成人。那谢家的十三娘子家世崇高,又知书达理,在建康城中也是排的上号的淑女,有甚不好?不济,另有王家的……”
这话是说到了习氏的把柄,她沉默了半晌,下定决计般隧道:“只要我儿中意了,管他家世有多高,阿母和你父亲,都会为你求来。”
听母亲如许说法,桓歆不得不开口打断她,“阿母中意了别人,可想过别人中意我否?”
可惜是他亲妹子。
习氏心下甚为惊奇,她这儿子从小混迹虎帐疆场,性子里最是铁血无情,何曾见有如许的慈悲心肠?
“你七妹?李氏之女?”习氏岂是那么轻易断念的,暗自将这话记在了内心。想起之前管事说桓歆拿了江州的棉布送去芜湖院,又问起,“你与她们何时有了友情?”
半晌,巧棋出去回话:“夫人,周管事说,东西才送出去时,郎君派人来取了些,送到芜湖院去了。”
习氏一一为桓歆描述着几个她中意的女郎,桓歆皱眉听着,倒也没打断。待本身生母说完,方才开口:“阿母,我早就说过,这婚姻之事不必操之过急。”
不过,她这个儿子夙来是个有主意的。这婚事,不但是她不能私行做主,就连桓温,也要问过他的定见才气做决定。
桓歆见母亲这般,只得劝道:“阿母不必为此伤怀,此事本就是我的主张,和阿母并不相干。”
比如,那种被儿子定名为棉布的布料,光芒比丝绸更加清雅,质地却比葛麻柔嫩恼人,身为士族崇尚古风的习氏,对此就甚为喜好。
儿子固然性子冷跟她不太密切,却也算得孝敬体贴。到江州任职三年多,常常逢年过节,都会派人送来丰富的土产或者其他好东西做贡献,在荆州时,那些妇人们谁不羡慕她。
“怎地不对数?”习氏微皱着眉道,那甚得她情意的棉布竟然少了五六匹。遂叫人出去问送东西来的管事。
下人领命而去,不过半个时候,便请了桓歆过来。
“阿母。”桓歆礼数全面地给习氏请了安。
桓歆想着,给他们一个难以企及的高标准,免得今后再拿这事来烦他,“若非要找,便尽管照七妹那等模样寻去,且看儿子中不中意。”
桓歆非常无法,父亲和母亲比来都对他的婚事甚为着紧,母亲三天两端跟着嫡母去相看别人家女郎不说,父亲也常揪着他去插手各种集会“偶遇”世家女郎。是以,到建康以来,倒是见过很多女子。
这话,他倒并非妄自陋劣,而是眼来世情便是如此。世家贵族重文轻武,自发得崇高狷介,普通都是世家之间联婚。谁把女儿许配给兵家,的确会被嘲笑得抬不开端来。习氏忘不了本身世家女的身份,眼睛老是盯驰王谢顾张等高门,照现在的景象,若真的上门求亲,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