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三郎婚事[第1页/共3页]
儿子一贯老成,可贵说些少年意气话,却气得习氏直想捶他几下。
习氏叮咛人把东西抬过来。几个大箱子一一放在地上,叫人开了箱验看数量与册上是否对等。
“怎地不对数?”习氏微皱着眉道,那甚得她情意的棉布竟然少了五六匹。遂叫人出去问送东西来的管事。
“阿母不必再费心了,您说的那些人我都见过,并无可心的。建康事毕,也早些返荆州去。”
习氏一一为桓歆描述着几个她中意的女郎,桓歆皱眉听着,倒也没打断。待本身生母说完,方才开口:“阿母,我早就说过,这婚姻之事不必操之过急。”
“阿式坐下说话。”此时,巧棋给桓歆搬了个胡床来。见娇媚饱满的丫头打儿子面前过,儿子全然目不斜视的模样,习氏忍不住暗自感喟。
来了建康,景象却又不一样。上头有南康公主压着,她便是实打实的妾室。那些贵妇们大多是和南康公主交游甚好的,南康公主是皇室,又是如日中天的大权臣之妻,这些人常日里多数巴着南康公主,也都很明白她的存在对南康公主而言如骨鲠在喉,是以,在这些人中间,她少不得要受些架空热诚。
桓歆非常无法,父亲和母亲比来都对他的婚事甚为着紧,母亲三天两端跟着嫡母去相看别人家女郎不说,父亲也常揪着他去插手各种集会“偶遇”世家女郎。是以,到建康以来,倒是见过很多女子。
要娶个甚么样的女子?这事在之前,桓歆还真没甚么观点,大业未成,他是没有娶妻的筹算的。也是比来父母老是提及他的婚事,也才略微想了想。
儿子固然性子冷跟她不太密切,却也算得孝敬体贴。到江州任职三年多,常常逢年过节,都会派人送来丰富的土产或者其他好东西做贡献,在荆州时,那些妇人们谁不羡慕她。
他对此完整持旁观态度,是以想得比习氏全面,也看得更清楚。
习氏见他这副毫不在乎的态度,直想两下将他敲醒,“怎地不急?你本年都十七了,看看这天底下的男儿,有几个到你这般年纪还未订婚的,有的结婚早的,连小儿都抱上一两个了!”说着,又感喟道,“也怪我,这些年迟误了你,不然何至于此!”
“她们岂能不中意?我儿如许超卓,满京的男儿,谁能比得上你?”习氏对他这话大为不平。
习氏平生中,最引觉得傲的事,便是有个出息的儿子和兄长。儿子从小就聪明不凡,被丈夫带在身边教养,九岁就有了军功,十三岁便到仅次于荆、扬二州的江州做了长史。这说出来,不但是天下高低,就是古今来往,也没几个能比得上的。
下人领命而去,不过半个时候,便请了桓歆过来。
“阿母说对了,能叫儿子中意的,就是天神仙物。是以那等尘寰俗女,您和父亲还是无需再白搭心机了。”桓歆傲然道。
若说从小到大,见过那么多女子,有谁入了他的眼,那便只得一个桓姚。即便年纪尚小,定劣等几年也何尝不成。
这话是说到了习氏的把柄,她沉默了半晌,下定决计般隧道:“只要我儿中意了,管他家世有多高,阿母和你父亲,都会为你求来。”
正想着甚么时候将儿子叫过来通个气,却听身边的大丫环巧棋来报,“夫人,江州那边送了土产过来。”
“阿母。”桓歆礼数全面地给习氏请了安。
可惜是他亲妹子。
“你七妹?李氏之女?”习氏岂是那么轻易断念的,暗自将这话记在了内心。想起之前管事说桓歆拿了江州的棉布送去芜湖院,又问起,“你与她们何时有了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