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杀青》译文[第3页/共5页]
④终事诠旨,流行而冰释:事情交代清,就办得如流行普通敏捷;意义表达透,统统疑问就都焕然如冰之熔化。
【注释】
【评析】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③,高阔如广中④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净水漂塘以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⑤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纸者,不须为此)。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当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天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山国⑥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用楮树(一名穀树)、桑树和木芙蓉的第二层皮等造的纸叫做皮纸,用竹麻造的纸叫做竹纸。邃密的纸非常洁白,能够用来誊写、印刷和制柬帖;粗糙的纸则用于制作火纸和包装纸。所谓“达成”就是从斩竹去青而获得的称呼,“汗青”则是以煮沥而获得的称呼,“简”便是已经形成的纸。因为煮竹能成“简”和纸,先人因而就误以为削竹片能够记事,进而还弊端地觉得当代的书册都是用皮条穿编竹简而成的。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已经有很多册本,如果纯用竹简,又能写下几个字呢?西域一带的人用贝树形成纸页,而我国中土的人士进而误传他们能够用贝树叶来誊写经文(即“贝叶经”)。他们不晓得树叶离根就会焦枯的事理,这跟削竹记事的说法是一样好笑的。
凡造竹纸,事出南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以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此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①通引,不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以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达成)。此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②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②凭藉呫呫口语,其与多少:只靠着零碎的言语相传,又能传先人多少呢?
【译文】
④“所谓‘达成’”句:宋应星持续为他的纸起于上古说停止论证,对“达成”、“汗青”做了本身的了解,即都是造纸的工序,而“简”就是纸的别号。这些说法明显是不精确的。
【原文】
⑤四维:四周。
宋先生说:事物的精华、六合的奇妙,从当代传到现在,从中原到达边陲,使厥后人能够了然于心,那是用甚么东西记录下来的呢?君主与臣下互换定见,教员传讲课业给门生,如果只是仰仗喋喋不休的口头说话,那又能处理多少题目呢?但是只要有短短一张文符或者是半册讲义,就能把有关事物的事理阐述清楚,就能使号令流行天下,疑问也会如同冰雪熔化一样地消释。自从世上有了纸以后,聪明的人和痴顽的人都从中受益不浅。纸是以竹骨和树皮为质料形成的。撤除树木的青色外层就形成了白纸,因而诸子百家的万卷图书才有了誊写和印刷的物质根本。邃密的纸用在这方面,而粗糙的纸则用来挡风和停止包装。造纸的事早在上古时就已经开端了,但却有人把它说成是汉、晋时由某小我所发明,这类见地是多么地浅薄啊!
①竹枧: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凡纸质用楮树(一名穀树)皮与桑穰①、芙蓉膜②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③、包裹纸。所谓“达成”,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④。先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册本繁甚,削竹能藏多少?如西番用贝树形成纸叶⑤,中华又疑以贝叶书典范。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