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7页/共10页]
8、枝本
这是20 世纪70 年代在中国出版的译注本,在全部版本史上是第13 版。此本由广东群众出版社于1976 年出版,由广州中山大学同各省市25 个有关专业单位合作个人完成,书的注释者署名为“钟广言”,并无其人,是个人写作班子的署名,故称其为“钟本”。该本与中国先前出版的各秘闻比,采取了全新的体例。其特性是:(1)全书一概用横排汉字简体铅字印刷,附以新式标点标记;(2)注释原文颠末笔墨订正,错字较别本少,另又译成当代汉语;(3)注释后有注释,注释用四号铅字,注用五号字,易于辨别。此本作一册大32 开精装,以涂本为底本,插图也取自涂本,一改陶本以来插图安排之恰当。书首有媒介、目次,接下是注释,但插图比例仿佛缩得太小,书后无索引。但各章前都有一段按语,似无需求,因为在1975—1976 年的汗青前提下,写出的按语连同注释中某些注文,难于摆脱当时风行的某些弊端观点。浏览此书时宜重视这些处所,其他大抵说来是好的。这个版本的出版使《天工开物》更易于提高。
十1、任本
涂本行文是明朝人丁气,而杨本为改朝换代后清人丁气。如杨本为明刊,为何将“我朝”改成“明朝”?再从插图来看,涂本《乃粒.水利》节载桔槔各部件是完整的,但杨本则漏绘“坠石”,而没有这个部件,则杠杆两端落空均衡,申明杨本勾描时漏绘。别的,全书总序称:“《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涂本在全书各章总目开端有四行墨钉,恰是“临梓删去”的陈迹,而杨本无此征象。这也申明杨本是再刊本。杨本板框高23.2、阔11.8厘米,为6 册装订,白口,半叶9 行,行21字。其扉页有两种情势。第一种情势中书名、作者及出版者为三直栏手书体,各栏间有栏线相隔。左、右两边各为“宋先生著”及“天工开物”,字体较大;中栏居下为“书林杨素卿样”6 个小字。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1965年购自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此本另有“佐伯文库”及“江南黎子鹤家藏书之章”。经订正,此本与日本水户彰考馆旧藏本属一版本,印以福建竹纸,但不及涂本用纸精美,部分册页已蛀。三枝先生在1943 年曾将静嘉堂文库藏涂本与彰考馆藏杨本对校,他当时髦不知日本国除彰考馆外,佐伯文库亦藏有同一版本。这是先前很多专家不晓得的,查日本史料始知此佐伯文库为江户期间(1608—1868)丰后(今大分县)佐伯藩藩主毛利高标(1755—1801)于天明元年(1781)所设,收藏表里秘笈,则此本当于此时流入日本。黎子鹤名世蘅,1896 年生于安徽当涂,民国初年留学于京都帝国大学,习经济学,则杨本必是他购自日本后再携回中国。黎世蘅于60 年代卒于北京,厥先人遂将《天工开物》售与中国书店。而彰考馆是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1628—1700)于明历三年(1657)修《大日本史》时建立的书库,则其所藏杨本进入该馆当在17 世纪,即该本刚发行不久。二次大战期间,彰考馆藏书全数毁于烽火,是以50 年代时研讨《天工开物》的薮内清先生一向未能见到杨本原著。
2、杨本
这是刻书商杨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补的坊刻本,以涂本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因有关此本的版本学题目较多,故此处应当详加阐述。查杨本与涂本分歧的处所是:(1)序文为手书体,开端无年款,只作“宋应星题”;(2)杨本在笔墨上颠末校改,但个别插图翻刻时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