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生平》译文[第6页/共7页]
宋应星的著作,除《天工开物》和《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外,另有《画音归正》《卮言十种》《正色文原耗》《美利笺》《春秋蛮夷解》以及未刊的《观象》《乐律》等,都已失传。
宋应星著作颇富,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之前农业和手产业技术成绩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别离论述了有关我国当代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达成、五金、佳兵、舟青、曲蘖、珠玉等物品的质料出产和制造过程,从糊口质推测出产质料,从民用机器到国防兵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分,应有尽有,内容博识,笔墨简练,插图活泼,别具一格,可谓我国当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已以中、日、法、英、德等国笔墨传遍全天下,占有首要的汗青职位,产生了遍及的国际影响。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名誉之高。
宋应星同时又清算颁发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思怜诗》共52首,分红《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首字“思”和“怜”定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
《醒世恒言》里的《施津润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佳耦,家中就有三四十张织机,还雇了很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本钱家了。在姑苏城内稀有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地盘糊口,本身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赋闲则死”,“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完整与出产质料离开,一无统统,只要靠出售本身的劳动力为生。他们与机户的干系是“机户出资,机工着力”,所得酬谢是“计日受值”。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凭借干系,成为受本钱家剥削的“自在”的雇佣工人。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人,毕生以行医为业,采访四方,阅书800余种,写成《本草纲目》52卷。该书190余万字,记录药物1892种,比之前新增374种,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00余幅,内容非常丰富。这部书全面地总结了在他之前的我国药物学的庞大成绩,把我国药物学的研讨进步到一个新的阶段,活着界的药物学史上占有首要的职位。
公元1604年时,宋应星弟兄已各自主室,就分家了,宋家的地产今后化整为零。几次万里征程,也破钞了很多财帛,娶妻生子,家庭支出日渐增加,经济状况已经不如畴昔,整天在家闲居,不是悠长之计。以是,宋应星决定在社会上追求一项公职,再借此发挥他研讨实学的志愿。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撰《野议》,著《画音归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著作《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改成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调升亳州知州,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夏,甲申之变,明朝毁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笔墨著作自娱,遂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