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生平》译文[第2页/共7页]
宋应星还著有《画音归正》《原耗》二书,可惜均已失传。《画音归正》是会商音韵、乐理的作品,与《乐律》的内容附近。《原耗》万言,除与《野议》有近似内容外,还谈到桑麻、绵葛等“小”事。
公元1619年,宋应星弟兄和母舅甘吉阴进京会试,但二兄弟仍未落第,但他们觉得第三次能够胜利。
《醒世恒言》里的《施津润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佳耦,家中就有三四十张织机,还雇了很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本钱家了。在姑苏城内稀有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地盘糊口,本身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赋闲则死”,“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完整与出产质料离开,一无统统,只要靠出售本身的劳动力为生。他们与机户的干系是“机户出资,机工着力”,所得酬谢是“计日受值”。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凭借干系,成为受本钱家剥削的“自在”的雇佣工人。
宋应星弟兄遭到了乡试胜利的鼓励,当年春季,他们就前去京师(今北京)应第二年的会试,但是,二人都是名落孙山。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插手会试,为了做好招考筹办,他们就前去江西九江府陈腐的白鹿洞书院学习,当时任洞主的是闻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
公元1623年,宋应星弟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利。
《思怜诗》首要反应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情势表达他对人生代价和意义等题目的观点。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范人物,别离赐与褒美和调侃。他担当了唐朝大墨客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活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该当揭穿时政弊端,反应社会实际,并且给人以开导和教养。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坊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三)担负县学教谕
公元1636年3月,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撑下,完成了万言的政论集《野议》,并出版。
公元1615年,宋应星和宋应升到省会南昌插手乡试。插手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一万多人,但落第的却只要109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要宋应星兄弟二人落第,别名列前茅,以是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撰《野议》,著《画音归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著作《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改成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调升亳州知州,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夏,甲申之变,明朝毁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笔墨著作自娱,遂不复出。
公元1631年,宋应星弟兄第五次进京会试失利。
公元1627年,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