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空寺空人[第2页/共3页]
一个处所,在分歧的期间,总有分歧的叫法,或由州成郡,或由郡成县,抑或逆行倒施,起落之间,改头换面,如此一来,能保存下的无疑是大浪淘沙后所剩的珍稀精华,长年累月为世人津津乐道,心生神驰。
爵位虽厚,民气还是凉薄,不复古风,如此,守着浮名,又有何用?
只因再好的东西,多了就显得庞大噜苏,恰如再美的人,整天抚玩也会心生厌倦。
两汉后的魏晋南北朝期间,河西片区较之往昔的繁华鼎盛,较着有很大不如,此中很大一个启事便是因为此中动乱过分频繁,仓促百十年间,河西地区竟前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改朝换代速率之快,已不亚于雨后春笋急冒!
终究还不是落得个后秦杀帝,西秦灭太子,国破江山覆的可悲了局。
彼苍白日,佛门古刹,若见鬼怪精怪。
“落石亦落子,总会有偏差的时候。”
沙州,敦煌。
一间没有佛像的“空寺”,一个贫乏至心的“空人”。
两两相对,沉寂无声。
何况一人之眼不代表众生之眼,一城之地不代表一国之地,即便天水城真的在某一天某一刻迎来银河之水的无情浸礼,暴力灌溉,其他该当遭到阳光照拂的州县城镇还是会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不会遭到多少影响。
只是无佛像和尚的空寺当中,有他一人在此便属不易,一样的时候,这里莫非还会有第二人?
他环顾了这间寺庙好久,还是不知那尊本该背靠金轮大日结跏趺坐于此,享用来自四方信佛者的崇拜和祭奠的佛像是在何时被移去的,而想来这间寺庙,也不会因为昔年佛法佛经的浸礼,在他踏入庙门的那一刻起,就晓得他的至心是在何时如残花败絮般走向残落。
隋文帝一样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制作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于莫高窟中另行开窟数十余,皆范围弘大,技艺高深。
“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一缕暗香平空来,开兰花,化人形。
若按佛道本一体的说法来看,河西与陇西仿佛也能结成一家。
恰如古神伏羲之于秦州天水,早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便有提及的敦煌,亦有各种传说,高贵信奉,集佛教文明之大成。
夏商周时,敦煌尚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后嗣,号为羌戎的族群在此地游牧定居。
直至宣宗年间,汉人张议潮率众构成归义兵,与吐蕃鏖战,方才光复瓜州、沙州、西州等地,因其功高盖世,特领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察看措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等职。
只是人尊佛,人敬佛,欲以香火钱求福禄功德,并非何时何地都能得偿所愿,很多时候,乃至连根基的性命都得不到保障。
河西佛法之盛,以敦煌为最,乃佛教东传的通道和流派,称其为中间也不为过。前秦建元二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即赫赫驰名的莫高窟,尽显河西群众对佛法与佛教的尊崇。
光化三年,张承奉获得唐昭宗的承认,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归义兵节度使兼敦煌刺史,另领诸多爵位,暂不述之。
“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
......
不管心机还是心机,都回不到少年的中年。
咸通十三年,张议潮于长安去世,河西格式再易,开初是由其侄张淮深极力运营,不料厥后张议潮之婿,时任沙州刺史的索勋俄然策动政变,自主节度使,几近将张淮深及其兄弟妻妾斩尽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