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心安即是归处》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7章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第5页/共9页]

至于人与人的干系,我的设法是:对待统统仁慈的人,不管是家眷,还是朋友,都应当有一个两字规语: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答应弄虚作假。对待好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不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脑筋复苏的一方应当能够容忍。如果两边都不沉着,必致因小失大,结果不堪假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汗青上驰名的例子。

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大家一点都不忘,我们的天下会成甚么模样呢?

我但愿,社会上能多出些怪论。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到了应当死的时候,你就去死,用不着左思右想),这句话应当是关头性的。但是在我几十年的风华正茂的期间内,“尽”甚么的是很难想到的。在这期间,我当然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即便在走独木桥时,仿佛路上铺的满是玫瑰花,没有波折。这与“尽”的间隔太远太远了。

应尽便须尽,

2001年2月27日

至于小我心中思惟豪情的冲突,则多数起于私心邪念。解之之方,唯有毁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安好乃至远”,庶几近之。

比来读到韩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击突厥的内政身分》(《欧亚学刊》第二期),此中有几句话:

对此,从种族脾气上斥责突厥“几次无常”,其解缆点是中国抱负主义豪情性的“义”看法。海内伦理看法与国际社会实际的冲突抵触,在中国对交际往中几次呈现,深值深思。

事情当然是功德情,并且想起来极符合情面,一点也不庞大;但是实际上却庞大通俗到万分,几近能够独立成一门学问:送礼学。第一,你先要晓得送应节的东西。比方你过年的时候,提了几瓶子汽水,一床凉席去送人,这不是用心开打趣吗?另有蒲月节送月饼,八月节送粽子,起码也让人感觉你是内行。第二,你还如果一个好的心机学家,能察看出对方的表情和爱好来。对方倘若喜好抽烟,你无妨提了几听三炮台恭恭敬敬送了去,必然能够获得喜爱。对方如果喜好杯中物,你还要晓得他是维新派或保守派。前者当然要送法国的白兰地,后者本地产的白干或五加皮也就行了。倘若对方的思惟“进步”,你最好订一份《文汇报》送了去,必然不会退回的。

但是,大天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抨击的,它是能奖惩的。抨击或奖惩的成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净化,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尽,人丁爆炸,淡水资本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处理都能影响人类保存的前程。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天下群众和当局都高呼环保,并采纳办法。前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犹未为晚。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