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第1页/共15页]
斋堂
三师是:得戒和尚:斧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底子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负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能,堪能传授弟子。
菩萨于因位大誓愿,为好处众生不吝身命所积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寂静。
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于诸部律中,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
海青又称"大袍",当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陆地浩大深广,能容万物,安闲无碍;"青",因其光彩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学习道者,分歧凡俗,代代更胜。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先人以殊胜的智能,再加以构造化、体系化的论议
典范中屡有菩萨或父老手执白拂的记录,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返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端方和次序的木板,形如宝剑。依利用目标之分歧,而有诸多称呼:用以警策勤奋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省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利用者,称为"监香香板"。普通由方丈、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阿弥陀佛
解释。
延寿堂
凡是在饭后、倦怠时,或者坐禅昏沈打盹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体例。
苦行
阿罗汉三义之一。指阿罗汉得漏尽,断除统统烦恼,应受人天的扶养,故称应供。
引磬
又称火炉、熏炉。乃焚香之炉,与花瓶、烛台一齐扶养于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上香时,插香于此炉中,乃民气与佛心交换的桥梁。
止静
礼拜的种类及典礼作法上有各种分歧,大略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法当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礼法。
安座
阿修罗的形像有多种,如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为须弥山的四倍。又阿修罗的男众很丑,女众却很斑斓。别的,阿修罗喜瞋,以是我们常称瞋心大的报酬阿修罗。
佛陀的教说。后代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稳带
净瓶
老参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典范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传授和尚:即传授威仪作法,为世人指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为僧侣所持的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出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动摇时,则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门路时,该当照顾的器具,用于摈除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令人闻声而知。后代则为法器之一。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如同农夫种田,能有收成,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祖师
鼓
又作供施、供应、打供。意指供食品、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佛教的修持糊口,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能够鼓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