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施和尚[第2页/共2页]
数千年堆集下来的愿力有多么强大?能够说,这万佛壁就是禅音寺最短长的护教阵法。
白庸心胸开阔,天然不被上面的愿力压迫,他倒是极其佩服当年初创人的气度,在制作万佛壁的时候又加了一重阵法,能够主动滤掉愿力产生的逼迫信奉力。
“大和尚你问我这是不是佛,我天然是答复这不是佛,可如果浅显香民问我这是不是佛,那我就会答复这是佛。这便如你是佛,我也是佛。”
释渡宗则融会了儒家经义,主张言传不如身教,渡己更该渡人,门人多苦行僧,以为众生可渡,即便阐提也可成佛——阐提即断善根,永无成佛的根机。
“别叫大师,洒家法号布施,直接叫布施或大和尚行了。”
“大和尚,有甚么题目固然开口,鄙人知无不言。”
“那你刚才又为何说这不是佛?”
普通香民也都是在万佛壁的通道上参拜,依山建立的佛像,一尊尊栩栩如生,姿势各别,更有无数愿力加持,佛光闪动。看上一眼,就不由得遐想到“神恩如海,神威如岳”,很多向来不信神佛的人出去一看,心神为之摄,就萌发要拜入禅音寺的动机。也有很多为非作歹的暴徒,看上一眼就被吓得双腿发软,跪下来忏悔本身做过的恶事。
“这就来,大和尚你……”白庸回身,发明早已没了布施和尚的身影,心中略有所思,然后跟着和尚进入禅音寺内殿。
当然,这些都是对佛门而言,道门大多不堆积愿力,儒门更是从不在乎愿力。
白庸解释道:“想释迦牟尼降世,犹揭示八相成道,即知相与无相是不二,这方是真正的不着相。佛有万千兼顾,既然百姓以为这尊泥像是佛,那它便是佛。”
白庸一起来到内殿入口,将名帖递给看门僧后,正在等和尚通报,俄然听到有人搭话。
既然是愿力,就有一种对神灵的依靠结果,这类结果很轻易影响别人,使一些不信奉的人也自觉标信奉,扭曲人的精力。越笨拙的人,产生的愿力中这类依靠感越强,越聪明的人,越能抵当这类逼迫信奉力。
白庸微微一皱眉,略一思考,便伸展笑道:“的确,我是佛,你不是佛。”
禅音寺的外殿是对百姓开放的,能够肆意参拜,特别是进入大门后,耸峙在两边的万佛壁,香火最是畅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