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卫觊建言[第1页/共3页]
刘墉悄悄叹了口气,嘴里喃喃念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哭吧,哭出来或许还好受些。”这诗乃客岁曹操所作《蒿里行》中最后四句,实在地再现了汉末耐久的群雄纷争给群众带来的磨难。蔡文姬闻听此诗,更是泪如泉涌。
刘墉笑道:“蜜斯所虑若放在以往确有事理,不过刘墉的纸却颇不普通,即便放上百年也无需担忧。”
刘墉笑了笑道:“蜜斯尽管照此点窜便是,刘墉自有事理。”
刘墉在富义推行屯田有大量的财产做支撑,并不觉有多大的困难。而这里却大是分歧,不但缺人缺钱,并且各地豪强虎视眈眈,弄不好便会再生兵器之灾。刘墉正忧此事,闻听卫觊此言心中大喜,忙问道:“伯觎兄定有良策,请快快讲来。”
“伯觎兄,请等一等。敢问蔡中郎府上可安好?”
次日,刘墉带十余名亲兵陪蔡文姬回蔡家老宅。虽早知成果,但是见到早已化为一堆瓦砾的宅院,那些承载着汗青、文明的贵重竹简也已化作了灰渍,蔡文姬还是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刘墉在旁陪着哀伤了很久,蔡文姬方停止抽泣,叹道:“家父生前积有四千多卷贵重文籍,没想到颠末此乱,竟一卷也没留下来。可惜那边面另有很多珍本、孤本,哎……”
看着那白净、坚固而丰富的纸,蔡文姬欣喜不已,却仍有些思疑隧道:“这纸虽大不不异,不过真的能够防蛀?”
蔡文姬又喜又疑,从速催促着回府要刘墉将纸拿出来。
蔡文姬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这纸虽好却极易被虫蛀,不耐保存,还是用竹简最好。”
“可要刘墉派人帮手蜜斯。”
“蜜斯嫌我俩的名字不好听,就另取了一个。出自《诗经》,叫甚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对不住,公子,婢子只记得住这两句。”小丫头嘴里叽里呱啦,止不住抚嘴轻笑起来。
蔡文姬啧啧称奇,叹道:“不知公子从那边获得的,不想妾成分开长安才约一年,天下竟出了这么多功德物。”
“公子客气了,只需为妾身筹办一间静室便可。”
蔡文姬听闻眼睛一亮,欣喜道:“公子所言极是。妾身现在还记得八百来篇,这便写将出来。”据史乘记录,蔡文姬归汉时虽已离家十数载,却仍能记得此中四百多篇,真是影象力惊人。
小怜笑道:“公子,我俩改名了。我叫子衿,她叫子佩。”
刘墉想着本身进城时所见,此事虽已过近十年,但是全部洛阳城还是到处残垣断壁,一遍狼籍,不消说也晓得是如何环境了。刘墉叹了口气,道:“国度不幸啊。刘墉明白了,伯觎兄请。”
刘墉几次点头附和,只听卫觊又道:“朝廷再牌照隶校尉留治关中为主将,逐步减弱各路处所豪强,而此时各州县库存充盈,力量强大,百姓糊口充足,便不必再担忧有人会犯上反叛了!”
刘墉深有同感。汉朝人席地而坐,实在和跪差未几,大半个身子的重量全压在膝盖和腿上,不一会儿便会腰酸背痛,何况还是伏案写上几个时候。刘墉点点头,沉吟道:“是该想个别例。我晓得了,你们先去吧。”
“就说卫觊卫伯觎献计给刘墉,刘墉感觉治书侍御史之策甚好,故转呈丞相,望丞相采取之。”
卫觊拱手答道:“禀将军,帝都先有十常侍之祸,后又逢董卓之乱。董贼裹胁圣上、百官,并摈除洛阳数百万人丁西迁长安之时,一把大火将洛阳城及周边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房屋全都放火焚毁。昔日繁华昌隆的洛阳城,刹时化为一片废墟,苦楚惨景令人顿足怜惜,至今思以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