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机智多变少年郎[第2页/共4页]
还是曹殊隽最早沉不住气,他和曹姝璃并排而坐,坐在夏祥劈面。
夏祥倒沉得住气,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既不开口突破沉默,也不开口提出告别。萧五更成心机,站在夏祥身后,双手背在身后,眼睛微眯,仿佛睡着了一样。
曹用果从未如此想过,被夏祥突如其来的一问,顿时愣住,思忖半晌才说:“管理一县,造福一县百姓。制作一扇,惠及天下百姓。都是达则兼济天下之事,何来高低之分?”
曹用果神采安静如水,他不动声色地看了夏祥一眼,又收回目光,随后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沉默不语。
曹姝璃不羞不急,落落风雅地笑道:“三郎说这番话,也不感觉诛心?夏郎君是你的拯救仇人,莫说要上等的茶叶和汝窑杯了,便是奉上万贯产业,也是该当。难不成三郎自认你的命还不如汝窑杯贵重?”
“甚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不值一提。”曹用果不觉得然地点头。
先声夺人?不让他开口为夏殊隽讨情?夏祥心中一惊,曹用果方才沉默半响,一开口就是要在他最为在乎的事情上脱手,到底意欲何为?不对,引出知贡举杨砥的话题最早是由曹姝璃而起……这么一想,夏祥又朝曹姝璃望去。
“爹爹,孩儿本不想读书,也不想当一个读书人。”曹殊隽蓦地站了起来,来到曹用果面前,懔然敛容,长揖一礼,“方才惊马之事,也是孩儿不堪爹爹威压,想要逃脱,仓促之下,才几乎出了大事。若非夏郎君脱手,即便孩儿大难不死,说不得也有无辜路人受伤。爹爹,我向道之心已决,经此一事,我也算是重获重生。夏郎君救我一命,如同再生父母,我是读书还是求道,他的话我也要听上一听。”
曹用果年过四旬,颌下有须,白袍、朱履,戴儒巾,面相慈悲而不乏持重,他迈着四方步,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抚须,来到了夏祥面前。
“我那里一事无成了?爹爹,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诸子百家,无所不晓,比起那些死读书的书白痴强了何止百倍?”曹殊隽忿忿不平,他自认和身边不学无术的纨绔后辈比拟有天渊之别,却不被爹爹承认,天然愤恚,“人生活着,并非只要科举一条路可走,夏郎君,你来评评理,莫非除了考取功名以外,男儿生活着间,就再无用处了?”
大夏虽比前朝国力强大了很多,对平常百姓来讲,读书仍然是一件既破钞时候又耗花财帛的事情。大多数人家,供不起一个读书人读书。大夏固然重文轻武,立朝百余年来,目不识丁者仍在十之五六。
因夏祥尚不晓得曹用果官职,是以以对高贵者的尊称来称呼。
“所知未几。”夏祥照实相告,他初出灵寿,刚入都城,那里晓得杨砥为人如何。
夏祥深吸一口气,见曹殊隽喜上眉梢曹姝璃一时惊诧曹用果不动声色,贰心中笃定,更加慷慨激昂地说道:“只要心存报国志,身系百姓心,何必非要追求功名和出身?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如果以挽救天下百姓为己任,身在朝堂或是江湖又有何分歧?”
知贡举就是省试的主考官,就是“特命主掌贡举测验”的意义,普通以朝廷名誉大臣担负。司马饰担负知贡举之时,力推倡导平实文风,反对太学体,是以连车、连易兄弟才得以脱颖而出,由此影响了大夏的文风一改先朝的华而不实,从而转向俭朴夷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