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晚唐》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唐朝文武官员设置[第4页/共8页]

唐承隋制,置御史台,为天下最高监察构造。设御史大夫1人,正三品。《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改正百官之罪过”。《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法纪,举百家紊失”。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尽管揭露,并且只要按照传闻便可奏劾,不需求甚么证据,更不受理诉讼,这就是《通典·御史台》所说的“但传闻弹事,大纲罢了”。唐太宗非常正视御史台的感化,他要求三省和御史台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相互查抄的感化。《贞观政要》卷1记录他对大臣说:隋朝以是二世而亡,一个首要的启事就是当时天子“不肯信赖有司,每事皆自断”,成果群臣有定见都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罢了”。而他本身则要“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凡事都要交给有司筹议,然后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才气上奏实施。他为了充分阐扬御史台的监察职能,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规定:凡是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吏入阁议事,都要有谏官伴同,有不当的随时进谏。御史台的职位由此进步,对于改正官吏的违失起了必然感化。贞观今后,御史台也受词讼,并且设置了“台狱”,《新唐书·百官志》说:“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有制覆囚,则与刑部尚书平阅”。对于百司犯警事件,“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在纠举之前,常常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舆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门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扣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舆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款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员外郎,掌兵器、卤簿仪仗。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度之禁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此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构成“三司”,共同参议。国度公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调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都官郎中、员外郎,办理俘虏,仆从的簿录,赐与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官司务;比部郎中、员外郎卖力通会表里赋敛、经费、俸禄、勋赐贫乏物质,以及军用物质、东西、和■等事;司门郎中、员外郎,办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措置。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度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此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应和畋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办理河道过渡、船舻、水沟桥梁、堤堰、沟洫的补葺相同,以及渔捕、漕运诸事。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