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晚唐》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唐朝文武官员设置[第3页/共8页]

别的,门下省还设有录事4人,从七品上;主事4人,从八品下;左补阙6人,从七品上;左拾遗6人,从八品上;典仪2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挨次。城门郎4人,从六品上,掌都城、皇城、宫殿诸门开关之节。符宝郎4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度之符节,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天子行幸,则奉宝侍从。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唐朝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帮手天子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厥后,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龟·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唐朝也因宰相层次尊崇,人主不肯等闲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厥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称呼不一,都是宰相之职。《旧唐书·李靖传》载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中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其诚心,唐太宗为之打动,说:朕观古往今来,身居繁华,能满足者甚少。即使才气不堪,身患疾病,犹自强居职位。公能识大抵,精力诚可嘉。因而,太宗除下优诏,令其在家保养外,又命其疾小愈,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与宰相职事。今后以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不然,就不能利用宰相的权柄,只要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划一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今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今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成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掌典领百官。因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其职,故唐朝例不复置。以摆布仆射为本省的实际长官。另有左丞1人,正四品上,右丞1人,正四品下,主持省内平常事件,《新唐书·百官志》云:“掌辩六官之仪,改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有摆布司郎中各1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1人,从六品上,为丞的助手,分判本省六部诸司事件。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摆布丞为摆布肃机,郎中为摆布承务,诸司郎中为大夫。唐初,仆射的职位非常尊崇,因为在中枢的职事官中,正一品的三公、三师不伶仃设置,而正二品的尚书令又被废,只要从二品的仆射官阶最高,其他两省的副官如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以及各寺、监的长官均在三品以下。以是《唐会要》称摆布仆射为“师长百僚,虽在别司,皆为统属”。传闻仆射于都堂上书,宰相皆送,文武三品以上官均升阶列坐,摆布丞、各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及四品、五品以下者皆罗拜阶下,仆射不答拜,可见其威权之重。自中唐今后,因为仆射被架空于宰相行列以外,尚书省的职位因遭到使职调派的打击,加上用非其人,其享有的职位就逐步降落了。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