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真教及全真七子简介[第1页/共5页]
“布袍竹笠冒暑东来”、“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乞食度日,垢面蓬头”:这些该当是七真们的实在写照吧?能有金阙陈情、玉炉焚香的庄华,亦有蓬头垢面乞食度日的困顿,然均能以平常心安然处之,不碍修仙之志:的确是祖师风采。小说上对他们的再造,不违背其根基的经历与脾气。
马钰
王处一
谭处端
名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七年七月十二日生于东莱之武官庄。其先九世,孝友接踵。宋太宗承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特免本郡诸役……母王氏夜梦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树而四枝各有一金叶。令取其一曰:“他日异人,意将取之。”叶自坠于手,
当金元期间全真道在北方生长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初创人,其特性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同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归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五祖和南七真、北七真合称五祖七真,被后代全真派一起供奉。南北宗归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前期玄门首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家数,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此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权势最强。明朝朝廷正视正一道,全真道权势相对减弱。清初闻名羽士王常月清算教门,曾一度答复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朝日渐式微的总趋势。
郝大通
宁海东牟人,玉阳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是日乃生。甫七岁,尝断气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而如果?”
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人,世为显姓。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自幼好学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师甫十九居昆嵛山间,闻重阳师于宁海全真庵即往师焉。厥后,丘祖曾在蟠西河积功磨性经历了六年,龙门洞内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龙门七载),美满得道,被天子赐赉敕书虎符,管领天下玄门(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把握神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弓足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天子封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天子加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是为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恭敬,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殛毙而闻名。
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以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寂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蒲月二旬日生。师儿经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村夫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现在一也无。整天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那边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畴前统统醉中人扶之语,何故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工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厥后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打水以沃之重生。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唯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弓足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天子封号:丹阳抱一有为真人。武宗天子加封:丹阳抱一有为善化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