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7[第4页/共5页]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wukujimièdào,wuzhiyiwudé,yiwusuodégu。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动、心灵,都是空的)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因为没有碍)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义,是无服从的服从,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受想行识(情|欲、意念、行动、心灵)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边界)
【心】心是甚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以是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熟谙,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认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调集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事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因而成熟了,就有六道存亡。但形成这个存亡的是幻心,要开般若聪明了脱存亡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晓得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形成幻法,统统人事等等,六道存亡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存亡,都是冤枉造作。既无存亡,就用不着涅盘了,以是说诸法空相,涅盘存亡等空华,便是此意。但又为甚么分至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实在心,底子不有,不成得,又分甚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统统的幻用不能废,以是权分至心妄心。至心是偶然之心,何故叫偶然之心呢便是不起念时,(心经一文由清算,欢迎转载)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别离,寂然不动的,此是至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能够心不倒置,亦不逐境流浪,蓦地归到偶然本位,此还是至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垂垂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体例,用聪明观照甚么是心甚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偶然之心的本位以是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是说心经)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绝顶)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无智亦无得(不消聪明去强求)
guānzizàipusà,xingshēnborěboluomiduoshi,zhg,duyiqiēkuè。
borěboluomiduoxinjing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本身憬悟,再能憬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老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削发,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平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安闲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此岸之上了。
实在不虚(不是哄人的)
本来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