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比喻论[第3页/共6页]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了解,那么答案是很较着的:先有蛋。因为天下上没有鸡的时候,就已经有恐龙了,恐龙蛋也是蛋。
因为各种百般的启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近三年,最后的设想,还是让这本书前后两部分的气势,显得有一点分裂。
我尝试利用顺藤摸瓜的体例。这短短的六个字里,有三个“道”字,此中最关头的,是第二个“道”字,这个“道”是“说”的意义,也就是表达。而要停止表达,就必须利用到人类一种非常根基的东西――说话。
比如说磁场,科学家一向试图证明“磁单极子”的存在,但是始终未能胜利,但是却一样也没法证明它不存在。一样,一些物理学家提出过“引力子”如许的物理观点,只是未能被遍及采取和证明。那么,关于“场”这个观点,究竟是本身就不需求有本色的本体存在,还是说当代的科幻技术没法找到它的本体呢?
我们明天统统的实际,都是能够并且只能应用说话来停止表述的,但是这不代表在将来,我们没法找到其他的交换和表达的体例。比如像《溯流者》里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在将来,统统人类聚分解了同一个生物,变成了一个厅族,思惟全数融为了一体,那么相互之间就不需求利用说话来停止交换。或许终究,厅族能够得悉宇宙的终究本相,但是却只能储存在思惟里,不需求也没法表述出来,处在一种“只可领悟不成言传”的状况。到当时,如许的一个实际,也就无所谓对错了,就成了一个“道之可道而不成道,常而非常之道”的实际。
对于这类说法,我的辩驳是:说话是不精确的,那么这句话里的几个观点,我们就需求延伸开来停止了解。比较前半部分的第二个字“道”,表述;另有后半部分的第二个字“常”,永久的,精确的。
一刹时,我的心口像是被甚么东西悄悄击打了一下。当时,我正开端痴迷科幻小说,也正在尝试思虑如许的一个题目:人类究竟有没有能够获得终究实际,洞悉宇宙的终究奥妙?
但是在当时,我对这个假想非常的不对劲,感觉太牵强了,但愿能够有更好的设法和解释。
现在,让我们来当真地会商一下这个题目:活着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我最后筹算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轻小说,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来本身对轻小说贫乏充足的体味,担忧达不到应有的结果;二来是因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想要会商的题目太大,轻小说更方向于情节化,担忧最后会使故事气势变得不伦不类。
说话是人类最巨大的发明,是人类最根本、最首要的东西,是聪明是源泉。但是,说话却也是人类最大的错误。
但是如果从能够性的角度来看,在恐龙和鸟类两个观点的中间,能够存在无数种生物,我们永久都能够没完没了地去纠结如许一个题目:这一只生物是恐龙还是鸟类?那么那一只呢?那么那边那一只呢?
我的思路豁然开畅。我感受本身已经抓住的题目的关头。
在前面的一篇跋文《宇宙大沙漏实际》中,我大抵报告了我在高中期间,也就是最后开端构思《溯流者》时的精力状况。
大脑的服从,也并非绝对不成代替。
那段时候,我的厌学情感极其严峻,上课底子没法集合精力听讲。因而,持续两天的时候里,我就呆呆坐在讲堂上,盯着这《品德经》的开篇六个字,苦思冥想,想要想出一个清楚可证的启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