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靖康大典[第2页/共3页]
过了好一会儿,吕颐浩才说道:“官家,老臣推断,是不是大苏学士有文采,而有为政之才?”
没有一往无前,破釜沉舟的勇气,拿不出懦夫断腕的魄力,还想变法,做梦去吧!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苏轼无辜与否,已经无关紧急了,真正首要的是变法大局……以是从苏轼逃过一劫来看,王安石变法,非败不成。
“官家……天子一身负担九州重担,一举一动,天下百姓无不侧目。如何能狼狈回京?这如果传开了,不免有人胡思乱想,觉得北伐大业出了甚么事情,或是军中呈现了变故……这可不是大宋之福啊!”
辅弼吕颐浩第一个来了,看到赵桓浑身的灰尘,一脸的汗水,忍不住黑了脸。
“你们跟着朕好几年了,朕无妨明说了……弹劾你们误国的人,也不在少数,说为了北伐,残害百姓,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这话也一定全错,可他们都忘了,北伐才是最首要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凭着天下皆知的文名,跑来跟朕谏言,攻讦朝中宰执,粉碎北伐大计……朕必诛杀!以是说苏轼能落个客死他乡的成果,算他便宜。如果在朕的面前,胡言乱语,朕不会放过他的!”
无才!
“不!”赵桓点头,“朕不这么看……苏轼暮年,意气风发,支撑变法,替王舒王摇旗号令,厥后他反对新法,被贬出京。再厥后,旧党失势,尽数废了新法,苏轼又感觉过分,便替新党鸣不平……他在新旧之间,扭捏不定,乃至于宦途蹉跎,毫无建立,一再贬官,死在他乡……这事情当然值得怜悯,但我们是不是也该分解一下,看看题目到底出在了那里?”
吕颐浩沉吟道:“国朝取士,以文章论人才,一向便是如此啊!臣等也是从科举出来的。”
赵桓乃至没来得及洗漱,就传旨让政事堂诸公来见他。
“诸位相公都来了……话朕都说出去了,现在朕就想跟大师伙好好聊聊……到底该如何对待大苏学士的事情。”
世人半晌沉吟,张叔夜抢先开口,“官家,大苏学士文章盖世,足以堪比前朝的韩愈、柳宗元,他的诗作诗篇,都是顶尖儿的,便是书画,也是天下一绝……比起韩柳,多了一份风骚,比起李杜,胜在全面……当真是神仙普通的人物,千年文风聚集,能生在大宋,是朝廷的福分……老臣窃觉得,官家有多少气恼,也不该轻视大苏学士的。”
以是赵桓乃至没有等政事堂诸公去大名府商讨,本身就先回开封了。
这几位宰执重臣,悉数在列。
他们在小事情上,能够专断专行,在大事情上,也有谏言的权力……并且他们还要卖力履行政务,就算是赵桓,也不能疏忽宰执,不然他真的便能够混成孤家寡人。
吕颐浩脸更黑了,他晓得赵桓为甚么焦急,这事情岂是能说出去的?
乌台诗案是不是个冤案……答案是毫无疑问的,的确是冤案。
题目要如何说呢?
刘韐忙道:“官家,东坡先生在处所为官,很有便民之举,他还修了苏堤,人尽皆知,他的才调,天然是少有的。”
诛杀苏轼!
一样的事情,如果产生在赵桓身上,又会如何样?
官家啊,你可真敢说!
赵桓笑道:“一棵树上,另有甜苦之分……说到底,朕想讲一个事理……官和文人,还是不一样的!”
说话之时,张叔夜、刘韐、陈过庭、梁扬祖、李若水、乃至于病体沉重的张悫都来了。
刘韐仓猝道:“官家,东坡先生才调盖世,说不幸的,是怀才不遇!夹在新旧两派中间,郁郁不得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