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赵桓的野心[第2页/共3页]
说完,吕颐浩趴在地上,其他重臣,就连孔端友都跟下跪了。
比方二程,他们初期也是偏向于新学的,可垂垂的他们发明新学讲的道,跟佛家讲的梵非常类似……
一时候新学流行天下……只不过这个新学因为为了变法办事,在阐述天人事理的时候,显得非常草率。
赵桓又走过来,拉起孔端友,“衍圣公,朕并非针对你们孔家……朕只是想求个结论。现在你进京了,就留在朕的身边,用心学问,最好能成绩一家之言。在新学理学以外,包括宇宙,统辖天人,缔造出一套让人佩服的新学说出来。”
但是不管如何样,他们都是反对王安石新学的。
写在后代中学讲义,理所当然的东西,却不晓得要多少代人,挖空心机,皓首穷经,才气总结出来。
吕颐浩神采凝重,他垂垂明白了赵桓的意义,官家没有说错,的确躲避不得,只是要从学理上阐述这些,实在太难了。
“官家!”
“官家,欲自主门派,便要阐发天理,讲究民气,通天人之变,成绩一家之言……臣,臣实在无能为力!”
“好,加衍圣公孔端友少师衔,留在朕的身边讲经……再有,设立国粹馆,广揽天下贤才,共同创建新的学问,朕就不信,偌大的大宋,人才千千万,就没有一个充足有本领的!”赵桓气势汹汹道,官家的野心,昭然若揭……
世人沉吟,胡寅再一次抢了个头筹,“官家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有比这话更切当的吗?”
刘韐也几次点头,“吕相公之言甚是,若能说清楚天理民气,便能登时成圣,又是儒家一贤人矣!”
在这个关隘,貌似不是议论学问的时候,可赵桓既然问到了,便不能不说。并且群臣也试图劝说赵桓,让他体味儒家的广博……
赵桓听着大师伙会商了好久,争得面红耳赤,俄然笑道:“诸位想过没有,新学不能富国强兵,旧党上来,又返回了畴前,天下变得更糟糕……能不无能脆猖獗一点,大胆一点;不管新学还是理学、气学,都不是治国理政的学问,都应当丢弃掉!”
赵桓大笑,“是,都怪朕胡言乱语……要提及学问,朕还真是糊里胡涂,弄不清楚你们在讲甚么,不晓得当世学问,又该如何看呢?”
一见孔端友答允下来,赵桓的脸上喜笑容开,非常欣然。
这事情太可骇了,新学不可,理学不可,气学也不可……这些都不可,岂不是说儒学不可!
赵桓绕了一圈,还是把孔家给装出来了。
吕颐浩真的要哭了,这位天子陛下如何越来越轻浮了,甚么话都敢说,的确是肆无顾忌!
这就捅了另一个马蜂窝,在宋朝的文坛上,有人主张三教合一,有人却果断反对佛教,乃至以为主张儒释合一的,比纯真的和尚还要坏!
“大宋走到了明天,朕想求个富国强兵的学问,想要以此统合民气……为了对内变法,对外用兵,供应个便利,卿等当真没有体例吗?”
但是气学和理学还是分歧的,二程将虚无的理看作统统的底子,由天理导入民气,进而阐发学问。
孔端友负宝进京,本该大力赞美的豪举,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不打紧,只是国在家前,又让人们嗅到了另一种味道。
赵桓垂垂的,也弄清楚了一些……北宋文坛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的乱局以后,火急需求一种思惟,同一观点,君子心,靖世道。再加上对变法强国的需求,王安石的新学起首杀出重围,获得了官方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