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庶子夺唐》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番外四 薛仁贵(一)[第1页/共2页]

接着,薛仁贵朝着李恪行了一礼,道:“对非常之人,当行非常之事,若非如此,三韩百年难安,末将愿挂帅东征,为陛下完整扫荡三韩隐患。”

“李尚书所言实在好笑,我乃武将,手中所握本就是杀人剑,何谈怀柔。”李敬元的话只说了一半,薛仁贵便出言打断了他。

中书令王玄策也站在殿中,一旁的王玄策见状,开口道:“陛下息怒,此事倒也并非尽是兵部之过,这刘仁愿当然渎职,但新罗人背叛行事也实在可爱,眼下当务之急不是责问兵部,而是光复金城,安宁民气。”

李敬元的话给李恪带了高帽子,要用仁君之名框住李恪,不过薛仁贵也早有应对,回道:“末将在辽东杀人,自是末将的事情,于陛下何伤。陛下只需在末将荡平停滞后再行仁政,到时天下人都只会记念陛下仁德,至于其他的骂名,那都是末将的。”

薛仁贵是李恪的亲信,他在辽东的所思所想所做向来都是贯彻李恪的意志,他在殿中所言也是一样。

王玄策是老臣,他都开口给上官仪讨情了,李恪自是要卖这个面子的,李恪抬了抬手,表示上官仪起家,而后对王玄策道:“玄策所言极是,新罗国亡已二十载,然其王室复国之心不死,实为大祸。”

薛仁贵的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要帮李恪背负骂名,替李恪完整肃除辽东隐患,过本身扛了,名留给李恪。

急报所载:金城多数督刘仁愿受金春秋之子、都督府长史金恺元之请,于城核心猎。刘仁愿粗心,只领小部人马前去,不料却中金恺元之计,于城外三十里猎场为金恺元率众伏杀,刘仁愿寡不能敌,已经伤重战死。

薛仁贵闪过一抹狠厉,道:“以往末将镇辽东时三韩人便是如此,本日战,明日和,后日再战,战和不一,狡猾不堪,还自发得机灵,绝无信誉可言,以是三韩王室不成信,要完整安定三韩当用雷霆重典,不成行怀柔之策,非杀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三韩之人不会完整归心。”

薛仁贵的意义,李恪清楚,李恪思虑了半晌,道:“宰相、兵部另有薛仁贵留下,其别人先退了吧。”

刘仁愿既死,金恺元以长史之名,持多数督印信,勾搭高句丽遗臣安胜等众,伙同前朝旧众,已经夺了金城。

弘治十七年,大明宫。

对于三韩人,特别是三韩王室权贵,李恪一贯多有堤防,当初苏定方挂帅灭三韩时,李恪便一度想行重刑管束,但碍于灭吐蕃之事更急,以是就只能暂行宽仁之政,稳住辽东局面,在很多要职上也任用了很多三韩王室以后,但毕竟如李恪和薛仁贵所担忧的,还是出了题目。

薛仁贵是李恪的潜邸大将,也是第一任安东多数护,在李恪还是太子时便奉李恪之命镇守辽东,前后十余载,对三韩的环境最是熟谙,在此事上,没有谁比他更有发言权了。

上官仪所言虽有推委的怀疑,但也是真相,这些年来,大唐接连清算吐蕃、西域、漠北,兵部的事情忙得很,而金城想较于吐蕃和西域等地实在是不起眼,上官仪未能及时发觉也是有的。

刘仁愿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上官仪身为兵部尚书天然难辞其咎,可谓渎职,现在被李恪劈面责问,上官仪的神采也丢脸到了顶点。

上官仪伏地拜道:“此乃臣的渎职,望陛下恕罪。臣以往只闻刘仁愿在金城行事粗心,与新罗人走的近,却不知他做事竟这般疏漏,酿此大祸。”

李恪看着薛仁贵出列,看着这位跟从本身半生出世入死,忠心耿耿,军功赫赫的亲信爱将,脸上的神情更是和缓了很多。

10:58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