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1页/共2页]
长孙无忌微微蹙了蹙眉,抬眼看向了李恪的方向,李恪的反应反倒叫长孙无忌更加不安了。
“儿臣李恪,拜见父皇。”李恪走到李世民的马前俯身拜道。
赵德言天然晓得颉利的设法,想了想回道:“启禀可汗,李世民用兵狡猾,援兵真伪实在难辨,不过眼下寒冬将至,气候渐冷,将士思归,战意以不比初到之时,在拖下去恐不是良策。”
康苏蜜的话倒也有几分事理,但颉利也难以甘心。
长孙无忌不担忧李恪是野心狷狂之辈,这类人反倒轻易对于地很,他最担忧的是李恪波澜不惊,长于哑忍。
李世民听了侯君集的话,点了点头,但还是谨慎道:“话虽如此,然颉利野心勃勃,切不成叫颉利看出涓滴端倪,渭水守备仍半点松弛不得。你马上下去安排,命上游驻守雄师往前百步,已策应勤王雄师已至的动静。”
李恪此次请缨为质,不但得了这泼天之功,并且又博得了李世民和百官的好感,此番李恪北上,数年后如果能安然返国,李恪对太子之位的威胁和打击已是不言而喻了。
侯君集方才下去不久,便有士卒上前禀告道:“启禀陛下,蜀王求见。”
大唐和突厥两国虽合盟期近,但只要一刻没有完整定下,两边人马便不敢放松涓滴的警戒。
“诺。”士卒回声而下,不过半晌李恪便领到了御前。
李世民少年参军,从援雁门、北抗突厥、篡夺长安、破王世充、薛举、窦建德、刘黑闼等等,李世民之武功可谓当世无双,名帅二字当之无愧。
“诺。”侯君集轰然领命,前去安排了。
李恪虽是两世为人,但都未曾亲临疆场,可何尝见过这般阵仗,心中多少有些慌乱。
颉利可汗一贯自夸英豪,想做那拓拔道武第二,做梦都想占有中原之地。
--------
李世民武略如此,又贵为帝王,“英果类我”四个字对李恪而言,天然已是极高的赞誉了。
如果说几日前的李恪还叫他担忧的话,现在的李恪已经叫他有些坐立不安了。
李世民清楚,所谓质子,所谓财物不过是两国何谈的部分,绝非全数,突厥无信,毫不能尽信。故而李世民为了制止颉利出尔反尔,昨夜特命李靖前去城外布疑兵之计,借此威慑突厥。
颉利得知长安城的真假后,本想着趁本日合盟之机,大肆打击,顺势将李世民和长安城的主力都留在长安城外,但未曾想,昨夜标兵竟又传来动静,自咸阳和华阴方向发明多量打着并州和灵州灯号的唐军,人数竟达十万。
李世民听闻李恪求见,方才还波澜不惊的脸庞上竟暴露了一丝垂怜之色,对前来通禀的士卒道:“速传蜀王上前。”
渭水两岸,飘飘荡扬旗号数十里,两边二十余万人马剑拔弩张,仿佛不是筹办和谈,而是阵前决斗了。
李世民的话传入身后长孙无忌的眼中,眼中闪过一丝埋没的阴霾之色。
这话如果自别的帝王口中说出,恐有自吹自擂之嫌,但李世民却不会。
李恪若当真如他本身所言这般贤能,天然无碍,可李恪如果野心之辈,今后恐怕流祸无穷啊。
李世民脸上暴露一丝欣喜的笑容,对李恪道:“虎头英果类我,驰名帅之姿。”
这个动静无亚于一桶凉水,将颉利本来已经扑灭的火又生生给浇灭了。
颉利神采狰狞地纠结了半晌,终究道:“好,便依先生所言,与大唐合盟退兵,来日再寻良机。”
李恪脸上没有半分的高傲和对劲,稚嫩的脸上只是微微一笑,便谦善地回道:“儿臣鲁钝,但能习得父皇一二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