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临安君臣议裁军[第1页/共2页]
高迁一把将公文收回,将儿子的手打到一边。
“家里那么多钱,你为我兄弟出点钱又如何了?”高敢急道。
枢密使张俊见赵构向他看来,便接着道:“军队练习不易,荆湖雄师更是破钞朝廷无数赋税扶养出来的,全数斥逐实在可惜。老臣觉得,能够从中遴选一部分精兵强将充分各军,其他放还。”
“好。那么谁去荆湖主持大局?”
高迁听得一阵恶寒,一再谨慎谨慎,还是跟岳家军扯上了干系,但愿能满身而退吧。
“荆湖御前诸军各自成军,各军监军已得诏令,无诏令不得出营。”
“岳飞军数年来一向扬言北伐渡河,雄师不撤,金国岂敢信盟约?”秦桧锋利的目光从张浚、孙近脸上扫过,言道:“军变之虑,朝廷早有摆设。”
张浚、孙近听他们显功摆好,倒是不言不语,仅把目光投向赵构。
眼下朝野风云变幻,岳家军正处在风口浪尖,此时出了这等事,绝对是祸不是福。
裁撤雄师但是吃力不奉迎的事,办好了也落不到好,办坏了引发兵变,轻则丢官罢免,重则定罪。
一听这话,张俊一个激灵,急道:“老臣到任枢密院不久,诸多事件缠身,宋金媾和,江淮诸军也需调剂,实在兼顾乏术。”
岳飞虽死,但那十万雄师有他的光鲜烙印,还是是赵构心头之患,一日不处理,便一日睡不平稳。
“经此一役,张大人在荆湖军民当中很驰名誉,再次坐镇鄂州都督撤兵,本地军民定然掀不刮风波。”
“你真是...爹的好儿子!”高迁气得够呛,收起公文、卷宗,起家而走。
早已等待的宫人将热粥端来,一一送在四人手中。
隔日,传出诏令:以枢密使张俊为正,殿前都批示使杨沂中为副,巡查鄂州御前诸军。
四人起家拱手谢恩。
秦桧道:“两国交战十几年,百姓困苦,现在能停战,全赖皇上贤明。”
荆湖南路,潭州,巡检司。
张浚内心暗骂,急道:“皇上也晓得,老臣因岳飞之事,跟其部将多有冲突,若去鄂州,恐肇事端。”
潭州步军总管兼领沿湖巡检司高迁的儿子高敢,站在父亲公案前,伸手翻动案上公文、卷宗。
“他在湘阴被杀,就该是潭州管。潭州到湘阴也就百里罢了,你发个签,把人抓来不就完了,哪有那么费事!”
张浚从福州调回朝廷不久,实不知赵构已有这般摆设,当即不再对峙,让步一步道:“既然如此,就依张大人所言,裁撤雄师,遴选精锐,充分江淮驻军。”
“还请皇上另择贤达,老臣愿以病躯帮助。”
孙近被点名,目睹局势明朗,忙道:“皇上既有摆设,臣附和当即裁撤。”
高迁脑筋一转,回道:“他是岳州人,即便被人杀了,也该是岳州管。等岳州发来公文,巡检司才气出动。”
四人捧粥再谢,而后便与赵构共食米粥。
“和议已无不测,荆湖之地十万雄师该如何措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荆湖十几万军队,每日耗花赋税庞大,现在天下初定,急需疗摄生息,臣觉得该当当即裁撤,放还归田。”秦桧道。
赵构随即抛出第二个题目,世人一时沉默不语。
“爹你去哪儿,我兄弟的事到底如何办?”高敢起家追逐。
临安,皇城,垂拱殿。
“待我跟知州大人商讨过后再说。”
枢密使张俊道:“皇上洪福齐天,大宋今后今后,定能日趋昌隆。”
下首摆布各坐朝官两人,均着紫衣,配金鱼袋,乃是宰相秦桧、枢密使张俊、参知政事孙近、太傅张浚。
“爹你就别装了,又没外人。”高敢走到一旁坐下,“我兄弟来潭州找我玩的,半路死在湘阴,你不把贼人抓到,儿子我在荆湖可就没法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