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临安君臣议裁军[第1页/共2页]
“荆湖御前诸军各自成军,各军监军已得诏令,无诏令不得出营。”
赵构固然清癯,面上气色倒是极好。
潭州步军总管兼领沿湖巡检司高迁的儿子高敢,站在父亲公案前,伸手翻动案上公文、卷宗。
四人捧粥再谢,而后便与赵构共食米粥。
“诸般摆设早已安妥,岂能一拖再拖?”
高迁一把将公文收回,将儿子的手打到一边。
早已等待的宫人将热粥端来,一一送在四人手中。
“臣觉得不宜操之过急!”参知政事孙近道,“岳飞、张宪新死,军心不稳,现在裁撤兵队,恐怕会生祸乱。再者,金人少信义,不得不防。”
岳飞虽死,但那十万雄师有他的光鲜烙印,还是是赵构心头之患,一日不处理,便一日睡不平稳。
“和议已无不测,荆湖之地十万雄师该如何措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还请皇上另择贤达,老臣愿以病躯帮助。”
杨钦侄子死在湘阴?
高迁听得一阵恶寒,一再谨慎谨慎,还是跟岳家军扯上了干系,但愿能满身而退吧。
荆湖南路,潭州,巡检司。
张浚从福州调回朝廷不久,实不知赵构已有这般摆设,当即不再对峙,让步一步道:“既然如此,就依张大人所言,裁撤雄师,遴选精锐,充分江淮驻军。”
太傅张浚急道:“金人几次无常,盟约虽定,但仍有能够违约背盟。依老臣所见,鄂州雄师不宜裁撤。若担忧生乱,多派监军,严控赋税供应便可。”
“你真是...爹的好儿子!”高迁气得够呛,收起公文、卷宗,起家而走。
“待我跟知州大人商讨过后再说。”
一听这话,张俊一个激灵,急道:“老臣到任枢密院不久,诸多事件缠身,宋金媾和,江淮诸军也需调剂,实在兼顾乏术。”
秦桧的目光从张浚脸上扫过,言道:“数年前荆湖兵变,多次围歼,数年不靖,腐败数十州县,恰是张大人坐镇鄂州,都督岳飞安定兵变。”
秦桧当真是忘恩负义之徒,我刚回临安,就想把我踢开?
“他在湘阴被杀,就该是潭州管。潭州到湘阴也就百里罢了,你发个签,把人抓来不就完了,哪有那么费事!”
“秦相此言差别!”
赵构随即抛出第二个题目,世人一时沉默不语。
“孙爱卿,你觉得如何?”
这但是大事,如何没听湘阴衙门上报?
枢密使张俊见赵构向他看来,便接着道:“军队练习不易,荆湖雄师更是破钞朝廷无数赋税扶养出来的,全数斥逐实在可惜。老臣觉得,能够从中遴选一部分精兵强将充分各军,其他放还。”
“家里那么多钱,你为我兄弟出点钱又如何了?”高敢急道。
“臣觉得张大人最合适不过。”
“依卿所言,金使携盟约已过泗水,不日便回汴京,两国和议再无任何不测。”
枢密使张俊道:“皇上洪福齐天,大宋今后今后,定能日趋昌隆。”
“别的,为防不测,早在客岁七月,淮北宣抚判官刘錡便被免军职,调往荆湖地区,知荆南府。鄂州如有变,刘錡尽可调拨旁郡兵将平乱。”
临安,皇城,垂拱殿。
“此番和议能成,诸位爱卿,皆有大功。”
赵构目睹两人推委,有些不悦,但二人所言也不无事理,不便当众驳斥,便道:“此事稍后再议,众卿先陪我用膳吧。”
眼下朝野风云变幻,岳家军正处在风口浪尖,此时出了这等事,绝对是祸不是福。
高敢翻个白眼,回道:“岳州杨三少,岳家军水军统制杨钦侄子,够做我兄弟吧,他被人杀了。”
张浚内心暗骂,急道:“皇上也晓得,老臣因岳飞之事,跟其部将多有冲突,若去鄂州,恐肇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