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名妓曲词[第1页/共3页]
李昭道摸着髯毛,笑道:“薛大师是中曲名妓郑举举、薛都知与颜都知别离是薛楚儿、颜令宾。这三位独占青楼鳌头,被称为长安三大名妓。”
“李公,这弹琵琶的女子是何人?”谢云笑问道:“我看这位才子的琵琶技艺,也可入妙品了。”
歌词香艳唯美,而歌女的声喉则清柔如水,有如幽兰飘香,令人大为心醉。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悄悄云粉妆。”
这便是广平王李俶了。谢云站在那边凝目望去,内心悄悄感喟:公然是嫡皇孙,出行的阵容和场面总要高人一等。
几年前陇右节度使盖嘉运进献的《甘州大曲》、《伊州曲》更是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馆酒坊中广为传播,乃至传到了曰本。
“曲好!词美!歌妙、人亦可贵。”李昭道击节笑道:“这位歌女唤作张红红。她本是乐府伶人,后被广平王纳为妾侍。因她有记乐谱的特长,宫中的人都称她为记曲娘子,她的歌喉在长安也可谓是一绝了。”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胡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这曲子的格律是菩萨蛮么?”谢云俄然朝着身边李昭道问道。
只不过这类新体诗歌,尚未构成一种真正的文学情势。约莫到中唐期间,墨客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端写词,才把这一体裁引入了文坛。
场上李俶亦是对劲地点点头,回顾而笑道:“王叔有郑净持,孤有张红红,足可并美。”
此时台上丝竹管弦重新响起。郑净持纤指轻动,在弦上一勾一抹、一摭一扣,再次将场下客人带入凄清委宛、缠绵悱恻的情感中。
建宁王李倓闻谈笑道:“本日群贤毕至,少长云集,斗酒斗诗更添兴趣。不若王兄出个题目,请诸位才俊吟诗作赋一番,为本日嘉会添色如何?”
李昭道哈哈大笑道:“她是嗣霍王李晖家的歌舞伎,名唤郑净持,本来便是长安驰名的琵琶妙手。”
“你倒是想的美!”李昭道粲然笑道:“长安名流权贵对这三位名姬趋之若鹜,常常一掷令媛而不成得。九原太守郭子仪乃朔方名将,向来痴心于薛楚儿,但是费经心机也见不到几面。老夫前次也是靠着一副拙作才勉强能为入幕之宾。”
“菩萨蛮……”谢云略微咀嚼,嘴角不由暴露一丝笑意:“这个词牌向来名作最多。只是这时候的字句格律,仿佛已经跟宋词辨别不大了。”
说到平康坊,世人都是会心一笑,纷繁露入迷驰的神采。
李昭道“咦”了一声,苦笑道:“如何!莫非你连长安最着名的三位名妓都不晓得?”
世人也都笑着举盏行礼:“谢广平王酒!”
曲江池内占地最大的台场上,此时一派喧腾热烈的氛围。各达官贵要依席在两侧坐定,一边推杯换盏,一边酣歌恒舞。到了酒酣耳热时,一些膏腴贵游也跟着浅斟低唱。
当时平康坊作为长安的风骚薮泽,内里青楼楚馆无数。而全部平康里巷中,真正能获得客人公认的“都知”只要三人,那就是郑举举、薛楚儿和颜令宾。
待场下致敬结束,李俶举盏微呷一口后,微微一笑:“金徽玉轸,鸾吟凤唱,郑大师的琵琶技艺的确到了入迷入化之境。霍王叔真是有福分。”场下一名中年男人捋须一笑,欣然应道:“广平王过奖了。比起平康里的薛、郑、颜三位都知,贱妾的技艺还难以望其项背……”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缕黄。
正在这时,却见台榭上几位舞女莲步轻移,秋水般的眸子向厅中一转,委宛启口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