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何能指鹿为马[第4页/共5页]
以上说法固然有些出入,但总起来看,也有各自的事理。因为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李斯传记》等史料看,确切能够找到有关证据,而这些证据足以申明,赵高是在有目标、有步调地实施他的乱政打算,终究达到了亡秦的目标:
对于赵高乱政是要自主为帝的说法自古就有人提出贰言,以为赵高乱政,其目标是为赵国复仇,不是甚么篡位自主,因此不能说赵高是奸臣,应当把他看作是“反秦义士”。如许,赵高乱政也就乱得有了事理。比如泷川在《考据》中转引唐朝史学家司马贞的话说:“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明朝学者赵时春在《史论》中以为赵高本是赵国公子,“为秦擒乃宫”,他受不了这类奇耻大辱,遂“欲亡秦而报赵矣”。清朝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也说:“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与报仇,乃自宫以进,卒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清朝剧作家吕星垣《下邳谒留侯庙》则云:“读《史记索隐笺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赵高匿之也。”他进而叹道:“《索隐笺言》颇辨冤,鹿马计胜长平战。”
这些谈吐均分歧于传统说法,其观点则有同有异。不异的是都以为赵高是赵国公子,悔恨其国为秦所灭,决计亡秦而为赵国报仇。分歧的是,有的以为赵高是被秦人抓住后,迫其受了宫刑,从而产生雪耻报仇之心;有的则说赵高是“自宫乃进”,制造打入秦中枢的前提,实施本身的报仇打算;赵高藏匿了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师法卧薪尝胆的勾践,要像张良那样,誓死为故国报仇。
第一,在《史记》三家注中“索隐”部分,找不出他们说的这些内容,如果他们按照的是甚么“孤本秘笈”,那也让人难以信赖。毕竟这类说法和《史记》的有关原文相差太大了。不错,唐朝司马贞和清朝赵翼都是很驰名的史学家,但是《史记索隐》和《陔馀丛考》,其史料代价与《史记》不成同日而语,何况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序》中明白宣称“根究异闻”,这就有些猎奇的味道,其史料代价应打扣头。《史记・蒙恬传记》说赵高为“诸赵冷淡属也”,不能想当然以为其是“赵诸公子”,此处“诸赵”一语,如同《史记》、《汉书》中常用的“诸吕”、“诸窦”。这里的“赵”是姓氏,而不是本来的赵国。而“诸赵”是指秦国王室,因为秦王室虽姓嬴,却又以赵为氏,这是当代的姓氏风俗。这一点在《史记》中也说得很明白:“秦之先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更明白说:嬴政“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如许看来,“诸赵冷淡属也”即说赵高是秦王室的远支,并不是说他是赵国的甚么公子,没有复国报仇的任务,因此所谓“赵高乃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与报仇”的说法是不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