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谜的姜子牙[第3页/共6页]
姜子牙的故里真是东海边的东吕乡吗?有人提出了分歧定见,来由是早在汉朝就有人以为姜子牙是中原地区的“汲县人”(今河南省汲县)。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录,在汲城东门北侧有姜太公庙,庙前碑刻上说汉朝会稽太守杜宣、汲县县令崔瑗分歧以为太公故里在汲县,并说他的故居还保存着。
姜子牙很快制定好兴周灭商的计谋,先是率军打败西北方的西戎、混夷和泾水上游的密须、阮、共等国,随即兵锋东向,灭掉了黎国和崇国。接着,又把都城从岐下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县境内),颠末五六年的西征东讨,西伯气力大增,这时已经“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但是姬昌未能实现灭商的弘愿,赍志以终。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他非常尊崇姜子牙这位老智囊,拜其为太师,称之为“尚父”。
起首提到姜子牙籍贯的是《吕氏春秋・首时》,此中说他是“东夷之士也”。从《后汉书・东夷传》记录看,这些人居住处即今山东乃至相邻本地地区。姜子牙既为“东夷之士”,那么他的故乡也就在这个地区。但是东夷的地理观点比较广泛,其故里究竟在山东一带甚么处所,还是弄不清楚。
有人以为,姜子牙之以是被尊称为“太公”,撤除他功劳卓著以外,就是因其高寿。而高寿恰是人们的胡想,所今后代把这位长命而又建立了伟业的白叟当作能够祛病消灾、造福于公众的神仙。但是,姜子牙的春秋究竟多大?说法却不分歧。
除以上这几个有争议的题目外,在姜子牙身上另有一些难明之谜。比如:他是如何到两伯统领区的?那里是他的真正坟场?这些都需求人们进一步去切磋。
两年以后,周军筹办伏贴,姜子牙劝周武王伐纣。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一说十三年)正月初三,武王和姜子牙率军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进发。据史料记录,周军有战车300辆,敢死队3000人,披甲兵士45000人,一些盟国和南边8个小国也都派兵参战。次年仲春,姜子牙率军到达牧野,此处距殷都朝歌仅30里地。纣王出兵17万人(一说70万人)仓促应战,姜太公不顾年龄已高,亲麾“大卒”从正面打击,商军纷繁背叛,纣王**而死,商朝宣布灭亡。姜子牙缔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古迹。
《六韬》在唐朝传开今后,很受人们正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天子号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订清算《六韬》、《孙子》、《尉缭子》等驰名的7部兵法,结集为《武经七书》,今后《六韬》获得更遍及的传播。
对此,元朝文学家王恽表示了分歧观点。他以为汲县令卢无忌的说法一定可靠,厥后者也是人云亦云。司马迁是很严厉的汗青学家,对于姜子牙的祖居地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何况不是孤证,要否定姜子牙是山东人的观点证据不敷,不必为此节外生枝。别的,《博物志・注》也明白说姜子牙出世在“海曲县东吕乡东吕里”,清朝学者阎若璩一样以为“太公望出世地在山东东吕乡”。看来从春秋战国期间直至清朝,以为姜子牙是山东人者居多,对此似不必再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