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页/共3页]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乌梅丸方: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334)伤寒,前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46)伤寒六七日倒霉,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成下;此亡血,下之死。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当归四逆汤方: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白头翁二两黄蘖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72)下利腹胀满,身材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略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茯苓甘草汤方: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当,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厥后必便血。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炙厥阴。厥不还者,死。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蘖六两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斯须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