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页/共5页]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食蜜七合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茵陈蒿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倒霉,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当,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枯燥,因转属阳明,不换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调胃承气汤方: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革更?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麻子仁丸:

(235)阳胆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反面,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猪苓汤方:

(238)阳胆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革更?,后必溏,不成攻之。如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倒霉,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肉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不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旬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革更?故也。以亡津液,胃中枯燥,故令大便?革更?。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本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