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页/共5页]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革更?不成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白虎汤方: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仍旧。以是然者,脉迟故也。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倒霉,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革更?后溏。以是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换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换衣者,勿服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185)本太阳,初抱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枯燥,因转属阳明,不换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倒霉,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别的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革更?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调胃承气汤方: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30)阳明病,胁下?革更?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濈然汗出而解。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势,其阳则绝。

(242)病人小便倒霉,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偶然;但浮者,必盗汗出。

(238)阳胆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革更?,后必溏,不成攻之。如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5)阳胆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难堪治,不成更与承气汤也。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