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4页/共5页]
今用人参作半剂。
(157)伤寒汗出解以后,胃中反面,心不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月朔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革更?,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小?革更?,小便倒霉,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衰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轻浮者,小陷胸汤主之。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49)伤寒5、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革更?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发作偶然,头痛、心下痞?革更?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革更?、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去桂加白术汤方: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成服;正月、仲春、三月尚凛冷,亦不成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成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轻浮者,必下血。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仍旧、不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130)藏结无阳证,不来往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成攻也。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断,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断,不能自还,因此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甘草泻心汤方:
(146)伤寒6、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然,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