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5页/共7页]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疯者,以热鄙人焦,少腹当?革更?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以是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茯苓甘草汤方: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反面也。先当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88)汗家重发汗,必恍忽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葛根汤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当者,大便当?革更?,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98)抱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脸孔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来往寒热,休作偶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抢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极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倒霉、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以是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85)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疒[HT6]至)。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以内烦也。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倒霉,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成余药,宜抵当丸。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小建中汤方: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116)微数之脉,慎不成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抢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故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