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严把四道关,没毛病……[第1页/共3页]
“华某向来都觉得,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琴以养心……作诗作文本来也不是甚么小道,又何必非要将其与经学停止对峙呢?”
“华贤侄,你的这个说法……”
“是啊,蔡叔父的高文,华某当然拜读过。”
“华雄呐,你看老夫这满墙的书卷,你可知经学一道广博高深……多少人穷尽了平生,都不过是只把握了外相罢了?”
“老夫的意义?呵呵……”
“咳咳咳,这个乃是……”
“你还晓得六经?不错不错……那么《诗》、《书》、《礼》、《易》、《乐》、《春秋》当中,华雄你对哪个更熟谙一些……”
蔡邕略有些遗憾地点了点头,抬起茶杯又喝了口茶,漫不经心肠说道,
很久,
华翔皱眉看向了他,
华翔却接着他的话持续说了下去,
“这个……”
“老夫的《青衣赋》,乃是年青时所做……并非是近年来的作品。”
“呵呵,你……不消跟我解释。”
“这个……”
“蔡叔父,其实在华某看来,您地点意的并非是经学与书画辞赋之争,您地点意的乃是匡国理政。而华某以为,我大汉自灵帝以来,政局动乱、社会混乱、经济凋敝……这些与诗文又有甚么干系呢?即便不写诗不写文了,莫非这大汉的天下便能好起来不成?”
“华某并不体贴您与谁家的蜜斯又欢好了一番……实在,华某的意义是,君子是该知行合一的,既然蔡叔父您觉得诗文乃是小道,为何您本身却写了这个又写了阿谁?此中竟然另有颇多的淫词浪句……”
他的话并没有说完,
“哦……”
“对,另有其三……”
“嘶……”
“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华翔向着蔡邕摆了摆手,
“以是,关头在于严格把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四道关隘?”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琴以养心……这是其二?”
“不但是诗,蔡叔父您所做的文,甚么《青衣赋》、《协和婚赋》、《检逸赋》、《协初赋》……华某都曾看过的。”
蔡邕放下了茶杯,起家走到了背后的书架那边,伸手悄悄抚过书架上一卷卷的竹简,
“华雄,你不懂经学,对于老夫的政见,却为何晓得得这么清楚?”
蔡邕愣了一下,口中喃喃自语道,
“在蔡叔父您看来,这些鸿京都学出来的人,通过文赋超取推举,以虫篆小技见宠于上……这类逸乐之风,不但滋长了颓废吃苦的民风,并且对匡国理政没有涓滴的助益……”
“唉……”
“咳咳,蔡叔父,华某接下来要说的话,多有获咎了……”
……
“蔡叔父,华某固然不懂经学,但是对于您的观点,却并不敢苟同……”
蔡邕快步走到了已经回到案几前,自酌自饮着茶水的华翔面前,轻声问了一句,
“其二嘛……”
“知行合一?”
“呵呵……”
“我们那边讲申论和策论文,都是这么讲的。没弊端啊……”
“蔡叔父,您的意义是……”
难不成我上辈子在图书馆,看过一篇名叫《蔡邕与鸿京都学的汉赋观》的学术论文,也得跟你本人汇报一下?
华翔慢悠悠喝了口茶,
“这是老夫写的《翠鸟诗》,你看过?”
……
贰心想,
“这个……是的。”
“额……华某只是大略地看过一些六经罢了……”
蔡邕轻哼了一声,
“此为其一的话,那么其二又是甚么呢?”
蔡邕的面上有些许红润,开口解释道,
现在书房里倒是一片温馨,
蔡邕的神采有些庞大,
“对啊,‘严把四道关’……有甚么题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