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国之最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64 田边断案(下)[第2页/共4页]

荀贞刚才断案的时候一向和颜悦色,此时突然变色嗔怒,王甲吓了一跳,脑海里立即闪现过一个个第三氏族人被捕时的场景,胆气立消,惶恐惊骇,汗流浃背,跪伏在地,不敢再言。

村夫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答复。“许止弑君”本就是春秋时的一个闻名公案,触及了伦理、法律、动机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算是个法律专家在这里,恐怕一时也说不清楚,并且《春秋》、《左传》、《谷梁传》,包含前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内,这些儒家的典范著作对此事也都是评价不一,何况这些不识字的村夫呢?

荀贞自来西乡后,收揽的都是轻侠之辈,时髦算是第一个读过书、有点学问的“寒士”了。他的这个决定,荀贞自不晓得。在乡民的安慰下,荀贞直起家子,对程三和王甲说道:“程三,你说你和王甲常日不睦,你们同住一里,又能有多大的冲突呢?明天我就给你们做个和事老,畴昔的事儿不再说了!从明天起,你们能不能敦睦相处?”

两桩案子,一件显现了他的宽仁,一件显现了他的聪明。不但村夫心折口服,旁观的时髦也是心折口服,见他断案已毕,挪步上前,筹办拜见。恰在此时,不远处的官道上有十几小我颠末。一人骑马,余者步行相从。荀贞举目张望,瞧见骑在顿时的那小我年约三旬,虬髯满面,玉带华服,腰佩宝剑,壮甚威武,问摆布:“此那个也?”

“上师?”

一言既出,程三和他的儿子呆若木鸡,不敢信赖。王甲急了,膝行趋前,叫唤道:“如何不当罪?明显就是殴父,为何不当罪?君判案不公,小人不平!”

两汉四百年,前汉民风朴素,重义轻死,明朗直露,后汉儒学渐深,生长为士人重名节,而到汉末,又由好名节生长为清议、清谈,世风也突变成萧洒通脱、率性率真。这三者一脉相承,再今后就又因战乱等等身分干脆生长成了魏晋风骚。这个功曹书佐明天的行动就很有东晋时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意义,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王甲虽是乡间人,没读过书,不识字,但是这一番话说得倒是很有事理。旁听的乡民们中就有好几个连连点头称是,同意他的定见的。

“一匹缣长数丈,织造不易。我把它断成了两半,若他真是此缣之主,又岂能不抱怨?这三百钱你不必还我了,只当是给你的赔偿罢。”

这个功曹书佐说道:“荀君的德行如峰巅青松,高洁临渊。我今来贵乡,风尘仆仆,身上不洁,不敢拜见。待我归去,比及休沐之日,盥洗沐浴、换过熏香新衣后,再来拜见。”

他眼里看着荀贞,暗里下定决计:“便不说这份知遇之恩必然要酬谢,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只为了今后的出人头地,也必然要经心极力地为荀君效命!”

围观的乡民大眼瞪小眼,有一个胆量比较大的说道:“程三之子固然打了程三,但实在是为了救父,这,这,……,他固然冒犯了律法,但仿佛不至於极刑。”

时髦转回目光,持续看荀贞断案,同时又不由想道:“当日在先生家辩论过荀君捕灭第三氏是对是错后,先生命我辞去里监门的职务,来拜见荀君,言外之意是要我投到荀君门下了。我虽也很看重荀君,他出身高门,祖父辈都名重天下,本身也有才调,必定迟早必成大器,但毕竟现在只是个有秩蔷夫,我本觉得就算投到了他的门下,短日内怕也只能驰驱其门下而得不到回报,却没想到这才短短几日,就因为他的保举,使我得任了本乡的乡佐。”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