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仲业[第1页/共3页]
“是,是。”文聘口中承诺,脸上不觉得然。
文直将荀贞送到官寺门口,两人作揖相别。
荀贞走得远了,转头看时,文直与文聘还站在原地未动。见他回顾,两人又都长揖。目送着他远去,文聘问道:“阿叔,这位荀君也在县中为吏么?”
文聘仰着头想了半晌,说道:“的确让人看不透。”
从官寺出来的时候,荀贞并不悔怨,倒是代县君送他的文直有点为他遗憾,说道:“县君要拔擢你为门下主记,荀君却如何回绝了?我知君有弘愿,繁阳虽好,只要十里之地,那里能比得上帮手县君,主宰百里之县呢?……,荀君,要不你归去再考虑考虑。”
荀贞脑筋急转,悄悄想道,“本来是来颍川游学,难怪他祖父提早给他取了字,他的名与字加在一起是‘拜候篇卷’,可不恰是肄业之意么?……,只是怪哉,之前看三国书时,却如何不记得有此一节?说文聘少年时曾游学颍川?”
文聘抬眼往远处看,荀贞的身影已消逝在了人流中。
他宿世时看过三国的书,当然晓得“文聘”这小我,虽不知是不是南阳宛人,但却知其曾在荆州刘表部下为将。而南阳郡,可不就是属於荆州么?
文聘文仲业,必是“阿谁文聘”无疑了。
“长途数百里来我颍阴,必是有事来找你的叔叔了?”
“他任亭长不到两个月,隽誉传到县中,县君因欲拔擢他为门下主记。”
……
荀贞定了放心神,浅笑着将之扶起,笑道:“无需多礼。你我年事不大,平辈论交便可。”
这三四人皆短衣佩刀,牵马步行,后边三人的春秋都在二十出头,最早一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路上人来人往,他们几人,包含那少年在内都身高体壮,又牵着马,甚是显眼。
自穿越以来,他已见过很多“名流”了,只荀氏的荀彧、荀攸两个就是“重量级”的,此时俄然路遇文聘,倒也不是非常诧异。那少年人文聘听了文直的先容,将缰绳丢给伴当,撩起衣袍,便在路边冲荀贞行膜拜之礼,口中说道:“南阴文聘,拜见荀君。”
文直代为答道:“也没甚么事儿。上个月我从兄写了封信来,说二郎今已十六,敬慕颍川群贤,成心来依我游学。”
文直寂然起敬,说道:“君不以繁阳为轻,不以主记为重,言出必行,有始有卒,真古之矗立独行者、今之豪杰之士也。”
荀贞打量文聘,向文直奖饰说道:“君家侄年未弱冠,已如此威武雄浑,又行动有节制,可谓文武双全,再过十年,国度将又添一良臣啊!”既模糊猜出此人就是“阿谁文聘”,他当然不会鄙吝赞誉之词,问文聘,“可有字?”
文直摇了点头,说道:“若他只是自请为亭长,我或许会以为他是一个没有志向的庸人;若他只是推却拔擢,我或许会以为他是一个志向高洁的士人。但现在倒是,他自请为亭长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使得黔黎奖饰、轻侠昂首,德化远至外亭,引乡中豪强折腰,清楚是个真有才调的人。有如此的才调,他却请任亭长、不为县吏,明天更又推却县君的拔擢,他的志向,我实在是看不透,只能委偏言他是一个不顾人之是非,死守自道的豪杰之士!”
听完了文直对荀贞的评价,文聘再又忍不住抬望眼,往远处看,只见行人来往,牛车吱呀,那里另有荀贞的身影?
“……,他回绝了?”
“荀君年方弱冠,比你只大几岁。在我看来,你的志向虽大,但虚无缥缈,不是每小我都能成为陈仲举的,而荀君的志向看似虽小,深不成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