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国之最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60 文直[第2页/共3页]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贞之心愿,只求百姓安康,固然累,乐在此中。”

自光武复兴以来,本朝至今历经十一帝。光武、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及当明天子。此中殇、冲、质三帝皆小童即位,在位一年摆布。虞经才是章帝年间人,距今约百年,名声不显,故而荀贞不知,而卿仲辽是安帝、顺帝年间人,距今只要五六十年,其人又任过尚书令,很驰名声,荀贞倒是有所听闻,点了点头,说道:“此人我知。”

“贱名不敷提,鄙人文直。”

“是。”

颍阴县贤士辈出,能来此地当县令的非名流不可。如前汉末年的贾徽,乃贾谊以后,本朝桓帝年间的苑康,与大名士郭林宗亲善。又及丘祯、徐晏等人,无一不是当时豪杰。

荀贞与他谈谈说说,在另一个县吏的带领下,绕过听事堂。

“哈哈。……,荀君,请进吧。”

他说的很诚恳,的确累,但累得欢畅。朱敞为之一笑,说道:“‘百姓若能安康,累亦乐在此中’,说得好!荀君在繁阳不敷两月,而隽誉已多次传入县中。比来我又听闻,荀君自家出钱,帮助里民买桑苗、修里墙,安抚孤寡。若天下为吏者皆能如君,何愁百姓不能安康,天下不能承平?”

“这虞经才便是卿仲辽的祖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尽力,老迈徒伤悲”。这首诗,荀贞在宿世上学时就读过,只知诗名是《长歌行》,知名氏所作,不知出自那个之手,问道:“何人?”

“我门下主薄不缺,而主记方才因病告归。荀君如成心,我虚席以待。”

荀贞穿越以来,读书甚多,对这方面还是比较体味的,了然点头,说道:“本来如此。”虞卿写过一本《虞氏春秋》,荀贞没读过,但传闻过,又道,“不料卿仲辽之祖竟是此人。”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明白,“既已为卿氏,又为何祖孙两人,一为虞、一为卿?”

荀贞老诚恳实地说道:“买桑、修墙、安抚孤寡诸事,我虽出了点钱,但大部分用度都是乡亭高素所出。贞不敢掠人之美。”

人之姓氏,有的是因封地、国名而来,如“赵”之先乃帝颛顼之苗裔,鼻祖造父,本为周穆王的“御者”,因功被封赵城,厥后由此为赵氏。又如“荀”,本出自姬姓,其鼻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因被封在“郇”地,史称郇伯,故厥后遂以郇为姓,后去耳朵旁加草字头为荀。

县吏问道:“荀君,你刚才援引‘朝露日晞’一句,可晓得此诗系何人所做么?”

……

“然后呢?王涣又说了甚么?”

荀贞心道:“当今之世,南阳与颍川、汝南两郡齐名,都是人才济济,当真名下无虚。”

再后边,即县君的居处了,一个三进院落,清算得非常整齐,院中有树、有菜畦,房屋略显陈腐,但很洁净。院门口有门卒保卫,入内有家奴服侍。

“仇季智为蒲县亭长时,以德化人,考城令王涣闻其名,署为主薄,当时问他了一句话:‘你在任亭长的时候,听到别人的错误后,不给他定罪,却用德行来感化他,莫非是贫乏像鹰鸇一样的威猛心志么?’……,荀君,仇季智如何答复的?”

“虞经才是卿仲辽的祖父?……,那为何一个姓虞,一个姓卿?”

荀贞这不是第一次见他了。朱敞早在来任之始,就去高阳里拜见过荀家的长辈、名贤,在荀衢家与荀贞见过面。厥后,荀贞求为亭长,两人又见过一次。这一回乃是第三次见面。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