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褒贬由人[第1页/共3页]
“看模样仿佛是被波连招揽去了。”
有嘉奖之处必有贬低,有被贬抑之处亦会不缺表扬。一如此前在“痛斥张直”这件事上,县人有夸他“朴直”的,也有说他“明智不敷”的一样,士子们对他的评价也不是一味的贬低,亦有如像李宣如许重实学不重经文诗赋的人,对他大力奖饰,比如阳翟本县的豪杰枣祗。
还好,一起上挺顺利,直到回入舍里,也没见张直家的人追逐。
县人闻以后,大多奖饰不已,夸奖他,说“今逢刚烈督邮,县民之幸”。不过,这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之人,亦无有能获得统统人同声奖饰之事,有人奖饰他,自也有人对他在宴席上的言行不觉得然,说他“明智不敷”,冷眼旁观似的预言:“且待其败”。
这此中有旧了解,如辛毗、辛评、枣祗、杜袭、繁钦、李缄等在西乡见过的青年才俊,也有之前没有见过的士族后辈。这些人有的是慕名而来,专来拜访他;也有的是路过阳翟,顺道来见他一见。不管是旧了解还是初见,他都温文儒雅地接待,只可惜接待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如此一来,少不了就有士子瞧不起他,非议他经学不精,客气点的评价他一句“学问不敷”,不客气的直言与他扳谈,“令人寡然有趣”,更有那般自恃才高、傲慢刻薄的,在背后里鄙夷“竖子也能成名”。
“要不要小人们做些甚么?”
在和他畅谈了一天一夜后,枣祗出了督邮舍的院门就大发慨叹:“盛名之下无虚士。”
“阿偃他们很活力。刘邓明知波连与张直交好,却偏还投到他的门下!太不像话了。”
……
忙了两年多,蓦地闲下来,虽有些不适应,但往好里看,这也是一个可贵的扩大人脉的良机。
问完以后,阴修没做甚么评价,也没有说甚么,只笑着说道:“前些日,费丞曾来找我,说之以是四月以来连日不雨,满是因卿杀伐太重,乃至民怨沸腾,上扰天机,请我将你夺职。这纯属无稽之谈!我劈面就给他回绝了。要有甚么谎言传出,你不要放在心上。”
荀贞这才有空答复侍从们七嘴八舌的题目。他表面平静,心中苦笑:“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才从西乡出来一个多月,就前后获咎了张让家和赵忠家。”
出了张家宅院,留守在里巷中的侍从们围上来,荀贞来不及给他们多说甚么,直接令道:“回舍。”世人将坐骑牵来,翻身上马,迎着星月,驰奔回舍。
“噢!”
回到家里,他的父兄问他:“明天去哪儿了?一整夜都不归家。”
正如他的猜想。次日,他在张家夜宴上“敬告”张直“敬告足下,今后要安生守法,如不从我教,君虽张常侍从子,王甫、淳於登,前车之鉴”的话不胫而走,传遍了阳翟。
小夏偷看荀贞神采,见他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猜不透他的心机,不再说了。
他答复说道:“去见我们郡的厥后魁首了。”
“噢。”
……
到了四月中旬,天仍未雨。
小夏谨慎翼翼地说道:“他骑着马跟在波连的背面。”
在这个名誉代表统统的年代,用临时的一点压力换来一个今后天下奖饰的隽誉,绝对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
——
他毕竟不是大儒,也不擅诗赋文章。来访的这些士子,如繁钦,驰名的才子,早在少年时便以“文才机辩”得名於州郡;又如杜袭、李缄,他们的祖、父皆闻名宿世,世代衣冠,经籍传家,都深通儒家典范。当来宾相对,或谈诗赋文章,或坐而论道之时,他的弊端就尽显无遗。大多数时候,荀彧作为他的族弟、荀氏最着名的青年后辈也会在场,更衬得他学问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