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乡中四姓[第1页/共5页]
……
宣博端起木椀,饮了一口,润润嗓子,不再与荀贞客气,改而正色说道:“君今下车伊始,便来见吾,但是为政事而来么?”
宣咸入内禀报,未几时出来,说道:“家君请荀君登堂。”
“朱阳里第三氏,在桑阴亭中。”
“君治繁阳三月,民皆称善,可称仁。深夜闻警,驰援临部,可称义。雷霆击贼,救刘庄於兵火,可称勇。又尝使高素焚债券,近又让功於谢君。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诗》云:‘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君可谓仁勇君子。今来吾乡为有秩,必有良策施政,吾愿闻之。”
荀贞笑道:“我已承诺了别人不向别传,不能奉告你。”
“本乡四姓,高、费、谢皆以权钱威行,霸乡中,第三氏独以暴桀横行。”
荀贞跟着他走到一边,笑道:“刚才与足下家尊一席谈,使我盲眼熟明,此后施政便有的放矢,不会无所动手了。……,宣君,你是不是也有良身教我?鄙人洗耳恭听。”
……
两人初度见面,交浅言深,君子所忌,但是宣博却毫不讳饰,坦诚直言,明白地说但愿他能一改谢武的“弊政”,不再放纵乡中四姓。如他所言,四姓共霸乡中,威风可见,他不会不晓得说出这些话的结果,一旦传出,必会将四姓获咎,更会将已升任县中门下主记的谢武获咎,可他还是说了。所为者何?——不过是为了百姓。
荀贞的态度很诚心。
宣博说道:“第三氏本为田姓,战国齐田以后。汉初,诸田被高祖徙到京兆房陵,遂以次第为姓,从第一排到第八。经王莽篡权,赤眉、绿林之乱,光武复兴,建武年间,第三氏里有一人来本郡为官,遂留下了一个分支在此。”
“施政的建议?甚么建议?”
——实事求是地说,宣博的为人值得尊敬,提出的建议也很好,只可惜荀贞不是为当“好官”而来的。正如他本身刚才的阐发,四姓当中有三个都不能动,便是连没有权势的第三氏,他也筹算等摸清了环境再做决定。
荀贞嘿然。此次更是连一句答复都没有了,他只笑而不语。
“第三氏?”
说话的男人从院中走出,用手攥住袍袖,与时髦相对作揖,礼毕,瞥见了荀贞诸人,愣了一愣。时髦说道:“元熙兄,这是新任的乡有秩荀君,明天刚来上任,特来拜见夫子。……,荀君,这位是夫子之子,名讳咸,表字元熙。”这男人忙又向荀贞施礼:“鄙人宣咸,见过荀君。”荀贞行礼笑道:“久闻宣君之名,早想拜见,本日得偿所愿。……,叨教宣公在家么?”
“快快请起。”这老者便是宣博,与其子的嗓音明朗分歧,他说话的声音很浑浊,仿佛嗓子眼里卡了痰似的,说着话,他打量荀贞,笑道,“吾有痛痹,每至寒气盛时,便腿疼难伸,不良於行,故未能亲迎荀君,请毋见怪。”——痛痹即后代的类风湿枢纽炎。
宣博很对劲他的态度,笑道:“荀君请退席。”待荀君脱去鞋子,坐上西席,整好衣袍后,他接着说道,“吾昔年为吏时,与君家‘二龙先生’见过一面,不知荀君与‘二龙’如何称呼?”
“噢?”
“贞闻:本乡大姓有三,谦德里高氏、费里费氏、甘泉里谢氏,别离在乡、费、粟三亭。”
荀贞恍然大悟:“本来如此!”骑在顿时,贰内心策画,“我以一个外村夫的身份上任本乡,需求立威。宣公给我的建议不错,最好的立威工具当然就是这豪强四姓。只是四姓当中,高素与我交好,不能动;谢武是前任有秩,我方让功於他,何必反目在后?也不能动;费畅乃张家来宾,郡中督邮,单论威势,本乡第一,更加不能动,如许算来,也只要第三氏了。……,且慢,我今初来乍到,尚不知其真假,临时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等过阵子摸清了环境再说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