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节厘金之设(1)[第2页/共4页]
董浩以为太上皇竟然用刑律来衡量嗣天子的作为,本身就是非理之行,考虑了半晌,终究决定犯颜切谏:“圣主勿过言。”
董浩的名字对肃顺很感觉陌生,对黄、龙二位却不然,董浩最驰名,同时最为先人称道的一件事,是在乾隆六十一年——。
说到这里,肃顺看劈面的两小我悄悄的听着,又持续说道:“皇上还说,多看看如许的东西,于户部公事,也当能够默识在心,此后也免得你措置起公事,总感觉有未解之处。我回府的路上,如何也想不明白,这才请两位先生到堂上来,为我策齐截二。”
退值回到府中,叮咛堂下:“一概挡驾。”然后让人把翰仙先生和皞臣先生请到二堂来。
“户部的差事,首在开源,次在截流。这两端你如果能做好了,想来朕今后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当不会再因府库空虚而掣肘。”天子想了想,“肃顺,朕晓得你人虽很聪明,怎奈读的书未几,归去以后,多多看看书,特别是高天子年间,甘肃布政司董浩所上的条章,有机遇当真读一读,老是于你无益的。”
肃顺不明以是,看天子面带浅笑,不像是在和本身开打趣,只是,董浩是甚么人,他向来也没有听人说过,还是归去问问府里的几个清客吧。含含混糊的承诺下来,这才见面而出。
天子摆摆手,打断了文庆的话,“你说的这些,朕也都晓得。”说着话,他也离座站了起来,“圣祖仁天子五十一年有上谕,五十年今后所滋长的人丁,永不加赋。此虽为圣祖仁天子千秋圣明之主所谕,我后代子孙当推行不悖的圣意,只是,到了明天,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国度用度不敷,莫非你们就想不出甚么点子来,以增加国度府库的支出吗?”
太上皇对权益的把握非常看重,他自幼熟读《二十四史》,鉴于唐明,宋高的故事,深知做一个太阿倒持的太上皇,不过是名字上好听,内心固然痛苦非常,这一次嗣天子所为,在他看来,就是要夺权的开端,的确大逆不道。
肃顺脸一红,“是,王爷经验的是,主子都记下了。”
“是,主子料事胡涂,请皇上惩罚。”文庆干干的咽了口吐沫,不敢再说。
这一次伴同他返来的除了总署衙门的高低官员以外,另有到江宁去列席铁路完工大典的各国公使,这些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如许的场景,看多日来和英人商谈之际侃侃而谈,据理力图的中国亲王殿下,面对一个手托着黄色卷轴的男人见面如同捣蒜,口中说着彼邦难懂的说话,让这些高鼻窝眼的老外大感别致。
“嗯,你去吧。”奕一摆手,“我还要出来给皇上存候,就反面你多说了,有甚么事,尽管来找我。”
肃顺把书放在一边,龙汝霖眼尖,瞥见是一本《乾隆实录》,心中一动:大人看如许的书做甚么?
翰仙先生叫黄锡,又叫黄焘,字翰仙,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龙汝霖以后入肃顺幕府,同至的另有他当年退学时的同窗严咸。
“请大人他日到皇史宬,将奏折的抄本取来,再看究竟了。”V
严咸和黄锡这一次到京中游学,机遇偶合之下入肃顺幕府,甚为肃顺倚重。他们都算少年‘名流’,墨客积习犹在,批评人物,批评时政,放言高论,不免过火。
哪晓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和珅的存眷之下,诗还没有做好,太上皇就已经晓得了,天然是和珅告的密,证据就是那首尚未脱稿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