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英使南来(2)[第2页/共2页]
“这等先皇默诵念叨的圣训之言,朕当年在上书房的时候,也曾经在杜徒弟的教诲下深有体味。常常思及前代圣君所言,心中常自检验,深恐朕之德行,不能比先皇德政于万一。”长篇大论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以沉寂的目光环顾每一个大臣,令人有不怒而威之感,共同着他刚才那些话,不由得都惴惴然,不知他有甚么责备的话要说。
“君忧臣辱,臣等不能上抒睿忧,请皇上惩罚。”
孙瑞珍唱名而入,恰好,天子说到最后几句话:“那不就是了。”他说:“杜徒弟,你是先皇为朕遴选的徒弟,总要谅解朕的苦处才是的啊!”
天子的火气猛的升腾而起!刚才和杜受田的一番话说得他舌焦唇敝,想不到孙瑞珍竟然在本身面前请辞差事?用手随便的鄙人面一指:“你们也都闻声他的话了,你们说说。”
说到这里,天子摇点头,自发把话题扯远,便止住了:“朕想说的是,英人也不是完整的蛮夷,反倒是一些技术,一些手腕很可觉得我所用。朕记得有个叫魏源,写过一本《海国图志》,此中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话,杜徒弟可晓得?”
这本来是无需问得的,不过天子发问,明知其故也不得不恭恭敬敬的答复:“没有。”
祈隽藻等人听得清清楚楚,心中非常感觉好笑。不过他身为理学大师,心中深以孙瑞珍的话为然,也就不好对孙瑞珍请辞的话有甚么表示。不过,周祖培却不是如许想。摆布看看,见无人应对,他越众而出,慢条斯理的说道:“回皇上话,臣觉得此番办差,原是借*重孙大人的老成宿望,为后辈倡导,做出一个高低一心,对英人入城以礼相待的模样来。孙大人是朝廷重臣,一些和英人谈判的细节正要他决大疑、定大策。除非孙大人感觉请英人进城压根儿就不该参议!不然,说甚么也不该辞这个差使!”X
“是。臣身为礼尚,与英人谈判,本是分内之责,臣也当与同僚相互砥砺,使事无扦格,上可抒睿忧,下可使各方安妥。”孙瑞珍撩起袍服跪了下来,声音中尽是倦怠之意:“只不过臣生性拘迂,洋务也很不熟谙,此番赴大沽口与英人筹议一事,还请皇上另选贤达,……”
“起来吧。我们正在议事。英夷前来的事情,想必你也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