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节 得道多助(3)[第2页/共3页]
“门生也久知盐商豪甲天下,只是如何豪奢,却向来不知,正要向两位老兄就教了。”
刘炳章扬声大笑:“公然好笑!”
他来得不巧,到了扬州的时候天降大雨,路上行人希少,不过却给了他更多浏览赏识的机遇:扬州的街道上有一条路是用青色的石板搭建而成,板上砥砺着尽是莲花图案,在这大雨当中冲刷的干清干净,奇特的是,路上却没有半点积水,雨水随下随逝,也不晓得都流到那里去了?
“总之啊,这些人太多钱了,又好别致,家中老是养着一群清客,旁的不管,只是专门给他们动脑筋,挖空心机的替他们费钱。”周委员听火伴说得差未几了,撩起车帘向内里看看,雨已经停了,而几小我的目标地也离此不远,接过火伴的话题,说道:“哦,前面就是朵园了。”
某一家有十万盐引,每年如此,年年如此,每一年就为子孙留下不劳而获的十万两银子进项。以是有‘凭一纸虚根,先正课而享巨例’之谓。
“一年是十万两,十年就是一百万两,”刘炳章一边听,一边掰动手指头算:“三十年为一世,就是三百万两,三世积存,就是千万家资,这些钱可如何用啊?”
“修一座园子就是破钞再多,老是能够看得见的,倒是那养护的用度,才真恰是个无底深渊。”
不过盐这类东西不能多吃,每一年的发卖都有一个约莫规定的数字,这个数字叫‘额引’,如果额引已满,则积引如何发卖呢?针对如许的环境,袁世振又想出了一个别例,叫减斤加价之法。把每引规定的斤数减少,却又代价上扬。
如许一来的话,本来认购了盐引的盐商里外发热,两端亏损,为了弥补他们的丧失,朝廷下旨意:准予这些人永占引地,称为‘引窝’,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引地是江宁的话,则世世代代都答应你在江宁售盐,其别人,一概不准从中再掺一脚。这是一种一次亏损,世世大站便宜的功德,天然的,盐引开端出售的时候,认购的非常主动。
“第二天上工以后传闻午后仆人要宴客,司烛要遍点烛火,从太阳未落山开端,到入夜还没有点齐。这还不算,烛火不能燃烧,一支儿臂粗的蜡烛将近点完,就要换一支新的上去,一日夜要点四支,一个园子里的烛台上百支,照如许算法,又该是有多少破钞?”
“是啊。可不就是直接排走?实在,这也不过是小可之事。如果提及盐商之大富,嘿!这小小的青石板算得甚么?”
盐引就如同路引,盐、引互不相离,一旦分离,就算是私盐。在纲法出台之前,朝廷积引甚多――也就是盐产滞销的环境很严峻。厥后颠末改进以后,各省自有指定的盐商能够发卖,旁的人不能登陆,天然赢利极大。
和他同来的是总督府派出来的两个卖力盐务的委员,一个姓周,一个姓王,体型都是相称肥硕,看刘炳章如同乡间人普通不解其故,心中好笑:“刘小兄但是心中迷惑?”
“是啊!”刘炳章多的是经济治世之学,这等民风尚情他知晓得确是未几,非常恭敬的拱拱手:“王老兄,周老兄,扬州此地,刘某还是第一次来,这……”
“刘先生您想啊?如许大的园子,只是平常用度,即令每一项都是纤细之处,堆集起来,也成巨数。相传有一小我,为人保举到盐商家中任职,总管一问,这小我没有读过书,也没有甚么本领,便安排他做了个司烛的差事。在这小我想来,看管烛火,该当是个很安逸的事体。殊不知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