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飘动的导游旗》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二)说说乌盟那点事[第1页/共4页]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千米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节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根本上建立“盟旗轨制”,即对归附的蒙古部一一编旗,规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当选任札萨克办理旗政,然后指定命旗按期会盟于某地,参议严峻事件。清朝指定的会盟地点称呼,即作为盟的称呼。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初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称呼。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20千米;(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千米,南北长65千米;(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千米,南北约95千米;(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千米,南北长150千米。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含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含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含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市原名为乌兰察布盟,之前下设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寨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这里另有一座战国古城遗址很有考古代价。这是一座占空中积750亩,阵势狭长并且开阔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后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战国赵长城,该长城城墙宽约8米,大部分保存无缺,其正面和角楼遗址清楚可见,并且有烽火台一处。古城是战国期间一座首要的军事城堡。到了西汉期间,成为定襄郡武要县故城,是西汉北部边疆军事重镇。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明了汉、唐、宋期间的陶瓷、货币、修建等遗物。

顺着山路一向下行,火线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本地人和一种食品遐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元朝时,在乌兰察布地区设置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并附属于中书省(即直辖),作为朝廷的要地。当时乌兰察布地辨别属于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净州路,德宁路。

卓资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2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194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绥蒙当局决定在此建置,由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县部分地区析置。因束缚卓资山的战役为贺龙元帅亲身批示,而定名为龙胜县。1952年5月1日,改称卓资县。

据考据,卓资县文物古迹较多,超越期间较长,既有新旧石器期间和战国、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珍稀遗物,又有胡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文物古迹。这里有战国和辽金元期间的古村庄遗址近200处,另有旧石器期间的制造场,秦朝的古长城,西汉的古城,隋唐和北魏的古墓葬,明清朝代的古刹、水井、宅院、驿道、疆场、营盘等遗址多处。同时,还出土了分歧朝代的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石刻等多种贵重文物。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