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逆流伐清》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 荆岳对峙[第2页/共5页]

十仲春十一,荡朔军将领吴应期与张国柱率军攻至洞庭湖之滨的重镇岳州,该城参将李国栋“私行纳款”,献城投降。

十一月二十八,被堵截退路的衡阳清军仓猝后撤,征朔军则顺势反攻,卖力断后的湖南绿营稍触即溃,都统赫叶及瑚里布不得已率满兵转头迎战。军心本已狼藉。满兵在兵力占绝对上风的明军围攻陷大败,挤窜于湘江,溺毙者无数。少量残兵不敢向北,逃过湘江,东窜江西而去。

“逆贼虚声望吓,乃至巡抚卢震弃地叛逃,已行拏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百姓,恪守处所,允称失职,事平之日,从优加典。”

明军的反攻凌厉难敌,满兵败于衡阳,绿旗清军则是一触即溃,乃至闻风而逃。清廷非常震恐,挡不住明军的守势,便究查处所军政大员失土的任务。又是圣旨连下,一边虚声打单,一边政治利诱。

究竟上。清廷的遥控批示和调兵遣将已经晚了。常德、长沙“扼湖湘之险,当水陆之冲”,为明军所占后,“全楚之势”都转到了明军方面,想要窜改,谈何轻易?

朱永兴坐镇岳州,亲身督师,并没有顿时作打击荆州的筹办,而是停止了一番兵力变更。

而朱永兴的意向仿佛也在向外界表白,明军将渡江北上,兵锋直指荆州。因为朱永兴的王旗现在正在岳州,宗室亲征,朱永兴作为敌我两边都谛视标人物,他在甚么处所,当然很能够便是明军的主攻方向。

“传孤谕令,滇、粤、桂三省物质可多走湘漓水道,直到长沙。”

但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透暴露其善持两端、柔嫩寡断的致命缺点。屯驻松滋数月之久,毫无北进的迹象。这个计谋上的致命弊端给了清廷调兵遣将,重新设防的机遇,构成了荆岳对峙的局面。并且,这类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也使吴军很快丧失了进取的锐气。

固然有了长沙海军,但船小炮少,多是兵船,远不如长江海军威猛,攻打荆州必定需求长江水助阵。

此中抽出六千人和旗下兵的一半,约万余人,由固山贝子准达率往荆州;剩下四千名蒙古兵和旗下兵的一半,约万余人,由多罗贝勒尚善等率往武昌。清廷限定,蒙古兵于仲春一日之前至京。同时,命科尔沁部辅国公图纳黑、杜尔伯特台吉温布赴荆州听用,巴林部贝子温春、台吉格勒尔图赴武昌。

“征朔军由长沙转常德,接防荡朔军所占地区,打击石首(今仍名)、华容(今仍名)、松滋,与岳州成掎角之势,并打通与夔东的陆路联络。”

常德总兵官杨遇明与吴三桂是故交,官至明守备而降清,先授予山东莱州游击,以军功升至副将。顺治十二年,升任湖广常德镇总兵官。闻听吴三桂归正,荡朔军兵临城下,其子杨宝应亦是荡朔军将领之一,遂为内应,开城迎荡朔军而入,知府翁应兆投降。清兵逃窜。

这倒不是因为朱永兴是军事天赋,他也向来没有如许以为过,只不过汗青正走向他熟谙的轨迹。嗯,不该该说是汗青,而应当说是战局。目前的情势与“三藩之乱”时何其类似。他知吴三桂何故败,天然晓得何故胜。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