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荆岳对峙[第1页/共5页]
再加上滇桂两省的明军摆脱了手脚,一起守势迅猛,更是吓得清朝官兵胆战心惊,闻风而逃。
而借一脉之便,从长江便可进入洞庭,入湖南省境,必经岳州。南北东西,行旅转运,欲得水陆兼有之利,岳州乃不成超越之区。在军事上,得岳州,可节制湖南之命脉,可断南北交通,故此城为兵家必争之地。
吴越(指江浙地区)之财贿。山(西)陕(西)之武勇,都集合在荆州、襄阳、长江、汉水之间。吴三桂的归正,使湖南局势急转直下,两边调兵遣将,调剂安插。大江以南的战事核心一下子便集合到了荆岳之间。
明军的反攻凌厉难敌,满兵败于衡阳,绿旗清军则是一触即溃,乃至闻风而逃。清廷非常震恐,挡不住明军的守势,便究查处所军政大员失土的任务。又是圣旨连下,一边虚声打单,一边政治利诱。
“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底子”。吴三桂苦心运营云贵十多年,视此为根底地点,北上意味着弃底子,另辟新六合。倘若大事不顺,中道受挫,就会堕入进退失据的伤害地步。
当时,吴军进至松滋,举足便可渡江。此时,清军未集,江北已是风声鹤唳,民气不固。如能敏捷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稳操在手,并在政治长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道域的汉官汉将插手,清朝将没法清算局面,必将持续退至黄河北岸,以图恪守。
“吴三桂身膺重担,甘心从贼,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今削其爵,特遣宁南靖寇大将军统领劲旅,前去毁灭,兵威所至,克期荡平。”
顿兵不前,是一个致命的计谋弊端。而吴军未能在甘陕和江西获得决定性胜利,打通与王辅臣和耿精忠的联络,使所占地区连成一片,则又是陷于被各个击破危局的关头。
“荡朔军换防后,转长沙,走株州,攻萍乡,入赣省后与魏君重所部北进威胁南昌。”
此中抽出六千人和旗下兵的一半,约万余人,由固山贝子准达率往荆州;剩下四千名蒙古兵和旗下兵的一半,约万余人,由多罗贝勒尚善等率往武昌。清廷限定,蒙古兵于仲春一日之前至京。同时,命科尔沁部辅国公图纳黑、杜尔伯特台吉温布赴荆州听用,巴林部贝子温春、台吉格勒尔图赴武昌。
在满洲兵将的印象中,战阵不过是骑马冲杀射箭。挥动刀枪嚎叫而上,但面对明军的火枪、火炮、刺刀。以及严整的军阵时,这些看起来简朴有效的战术便落空了逞威之能。
但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透暴露其善持两端、柔嫩寡断的致命缺点。屯驻松滋数月之久,毫无北进的迹象。这个计谋上的致命弊端给了清廷调兵遣将,重新设防的机遇,构成了荆岳对峙的局面。并且,这类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也使吴军很快丧失了进取的锐气。
现在的情势与“三藩之乱”时很类似,但又有很多分歧。朱永兴是皇明宗室,这面旗号的号令力不是自号“周王”的吴三桂可比;闽浙有灭朔军,海上有海军,江西抚州有魏君重所率的两个师,长沙一下,由萍乡、宜春一线打通联络,并不困难;荆襄有讨朔军,有长江海军。长沙不战而降,所属兵船皆归明军统统,在水上力量上明军占有较着上风;郧、襄、谷城仍在讨朔军手中,控遏着汉水上游,清军要在荆州立营对峙,便要遭到东面和北面的威胁。
沿江而战,海军为重。有长江海军助阵,明军自可矫捷用兵,水陆齐进,更添威势和胜算。而“三藩之乱”时,吴军在荆岳对峙的初期,在海军力量上是占上风的,只是迁延光阴,坐视清军在荆州建立起大本营,并大造舟师,逐步丧失了水面上的主动。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