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坦诚相待[第3页/共5页]
“多谢殿下。”段琬儿忧色满脸,低头亲了朱永兴一口,笑道:“他必是情愿的。我是她姐呀!”
“没有外人在场,就别把部属挂在嘴边了。”朱永兴抓着小香手,在鼻边嗅着,迷惑地问道:“你留下她们何为么?是人手不敷吗?她们的春秋,可并分歧适在府里做侍女。”
崇祯十四年,河南的很多州县已为李自成所得,汲县百姓王国宁冒死上书,批评朝廷:“不时搜刮孑遗,日日改换守令,追呼于不毛之地,敲扑尽绝粮之人,终不能无米为炊,白骨再肉也。”但崇祯至死不悟,觉得只要把圣旨写得“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百姓就任由差遣,不复有牢骚。
“不是让她们做侍女。”段琬儿悄悄叹了口气,说道:“我那兄弟也老迈不小了,身边也没个照顾的。那几个女孩,我看此中很有知书答礼、模样周正的,便想――”
“殿下醒了。”段琬儿轻唤了一声,从速命人去端醒酒汤,一边帮朱永兴揉着额头,一边嘴里还轻声抱怨道:“怎喝了那么多酒?王妃临行前交代叮咛,要殿下重视身材,如果晓得了此事,定要惩罚部属。”
实在呢,永历政权同弘光、隆武政权一样**,永历也不是一个能在乱世中挑起重担的威武天子。固然他小我的一些操行。与崇祯一样,非常人们所称道。但对一个国度带领人来讲,光有优良的品德是远远不敷的。而美意办好事。与坏心办好事,在成果上也没有甚么分歧。
“起来,快起来。”朱永鼓起家一一相扶,命世人重新落座,他重新举起了酒杯,“来,共饮此杯,以往的恩仇、纠葛尽可弃之,要向前看。至于史乘如何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要争辩几百年呢!嗯,孤不学宋太祖,也不学高天子,孤要学光武天子,这不是杯酒释兵权,而是杯酒释前嫌。来,干了。”
“汉高祖、高天子皆出身于布衣,殿下皇室贵胄,天锡义勇,柔远以德,爱慎性命,德至渥也。”贺珍意味深长地说道:“光武帝虽云出身布衣,倒是汉朝宗室以后,与殿下相差仿佛。”
在朱永兴小我看来,在批评这些逝去的前人时,应当多一点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悲悯,少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高谈阔论。起码,如果他不幸生在那些饥民当中。也不会老诚恳实呆在家里饿死的。
是以,明末的农夫大叛逆可称之为反动,但分歧于在一种新的轨制、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有配公道想的步队,来达到实现社会公理目标的知己反动,而是一场在饥饿、困顿、生命遭到威胁的环境下,被迫起来寻觅前程的“肚皮反动”。
南明另有复兴之机,大明到了崇祯手中,当然是一个烂摊子,但情势还能坏过大半国土被占的永积年间?人们对崇祯寄予无穷的怜悯,就如同对南明最后一个天子永历的死一样。
至于“减膳撤乐,厉行节俭”,也是毫无用处。换一个办公室,穿戴烂衣裳上班,要求部下大臣“宿办合一”。用饭时少几道菜,这都不错。但关头题目是得打消加征。赈灾济困,让老百姓不要跟着李自成跑,这才是当务之急。如果老百姓有饭吃了,你在宫中搞两场文艺演出,多吃几碗红烧肉,有甚么干系?
当然,明亡不能归咎于崇祯一人,但作为这个帝国的“大老板”,呈现官贪兵懈、厂卫林立、政体朽坏、天怒人怨的状况,他莫非没有任务?为了平辽,多次加征,要饿死数百万人,却还没法禁止鞑虏五掠中原,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