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语惊四座[第2页/共3页]
赵瑗这下再也不能平静了,“你说甚么?银子做的岛?”
“小子鄙人,在家时见家母纺织辛苦,略加窜改,家母现在一人一机一夜可做别人十天所作之活计。小子家现在不过百十织机罢了。”张曜宗又说出一个动静。
上面有弯曲折曲的线另有一圈圈的圆圈。看上去像是舆图,但是没有一个字。看不懂。
“交浅言深,确是大忌,但小子怕王爷胸无弘愿,是以先要问一下,免得所托非人。”张曜宗正色解释一下。
“草民没有说太祖必然是错的,但是天下大事时移势移。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任大司农,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才可北驱匈奴,此时大汉建国96年。庆历三年,仁宗任命范文正(范仲淹)新政,比之大汉,大宋建国才83年,厥后又有神宗王荆公(王安石)变法。何也?仁宗,神宗不知祖宗端方吗?时移势移,北虏之威胁比之建国更甚。才有靖康之乱。”
“就算百万人都归了南,南边地少?他们何故为生?”史浩问道,见不得这小孩口出大言。
“那么百万百姓呢?本年官家还下旨不得策应北地百姓来南,免得激愤金人。”赵瑗难堪的问到,
赵瑗倒吸一口冷气,一人一天相称于别人十天,百十台一月岂不相称于三万人一天的活计?金朝的岁贡25万匹布难道轻松就能达到,还不足力惠泽百姓。
张曜宗最后在流求上面画了一堆小岛,“这上面有一个岛是银子做的。”
赵瑗:“汝大才,但是金银何至?”
“大胆”赵瑗咬着牙听着,但是又不能说张曜宗说的没事理。
“小子晓得不能独吞这好处?王爷亦可择大师一起做。江南便可夜夜都闻机杼声。福州现在有人莳植棉花,更可作为质料,但小子觉得地盘不能都种棉花,此事必须强令制止,种田不成废,粮食必须都由官府经手,原粮商可做织机布匹马匹买卖,以高金向北地收买,金人目短,必定废耕植棉,更有羊毛亦可织线,金人必荒地以饲牛羊。则北地良民无可生存,必定南来。则金地人少,宋朝人多,以人多欺人少,岂无胜算?粮食全在官府之手以低价向北地供应,则金人必不在乎毁耕还牧。则粮草之算已在我大宋手上。”这下子,赵瑗,史浩,韩世忠全都说不出话。此计不但有大好处更是将北地百万百姓都算计在此中,不成谓不毒。也不成谓不狠?金人要买粮食,要卖棉花,羊毛,款项还是留在宋地。但是棉花,羊毛倒是流入了宋地。更能够织成布再卖归去。现在独一需求担忧的就是粮食产量和北地百万百姓的生存。
张曜宗又从怀里取出一张大纸,叠的四四方方的,摊开来,铺满一张桌子。
张曜宗说的口干舌燥,赵瑗听得口干舌燥,内心炽热。转头看向史浩,二人面面相觑。
画图,张曜宗的成本行,他学测绘的,看着熟谙的地名一个个在面前闪现,张曜宗也堕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流求”张曜宗在南边上面的一个大岛上重重的填下这两个字。这个大岛竟然比福建路都大。(流求就是后代的台湾岛。与琉球不是一个处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但是祸常发于所忽当中,而乱常起于不敷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摆布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困因于蛮夷。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能够谋人,而不成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