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第49章 :梁间燕子太无情(下)[第1页/共3页]
陈元康跟着崔季舒进了大丞相府,转入议事的天井。院子里极温馨,虽无人守门,但也整肃森严,无人敢擅入。陈元康在内心感慨世子之威。崔季舒排闼一瞧,只要高澄一人在堂内。
“邺城便好。”高澄的语气不容置疑。他并不需求解释,也不需求压服,只要表白他的态度。
“长猷兄,不瞒你说,这些日子我几次考虑过。”高澄还是坐不住,站起家,走下来在堂内踱步。他一边踱到两人身边,伸手按了按他们的肩膀,表示坐下,一边又道,“家君起家于镇兵,六镇之乱至今实为不易。旁观者看来或不忠不义,或几次无常,实在只为自保耳,身不由己。况时价本日,不进则退,进则掌天下之社稷,退则恐怕不但是身故罢了。”他转过身来,看着陈元康和崔季舒,“荣辱存亡间不是家君一人,也不但高氏一族。家君身边有司马子如,孙腾,高氏族众,亲者如我母、弟,姻者更是连累甚广,近者则数不堪数。我亦有长猷、叔正二兄,相携者不在少数。”
“厥后呢?”高常君放下茶碗看着若云问道。
“世子,此人不成信赖,也决不会甘心为人差遣。”陈元康坦言直陈。
“主上既然在洛阳宫中老是感时伤事,倒不如换个处所。”高澄云山雾罩隧道。
高常君低头细心瞧着澄碧的茶汤,只淡淡叹道,“这个阿惠……”
“迁都,本来高侍中是这个意义?”元修仿佛听出来了,又仿佛没听出来。又淡淡问道,“那侍中属意何地?”
“天下事不是戏言。高氏是社稷之臣,扶保元氏帝室,并无乱政专擅之心。如果主上总要见疑,请主上细细思谅,若无高氏忠心于天子,天下早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高澄看元修感念时世老是内心不痛快,终还是忍不住道,“臣倒觉得,非是御座之上便为天子,便能够让四夷臣服。有天子之威方为天子,才气让民气悦诚服。”
高澄一边走一边道,“快去请长猷兄一同回府里议事。”
陈元康,本来身受大丞相秘密一职,加威烈将军。其人稳妥可托,深得大丞相高欢的正视。现在升任丞相府功曹参军,加辅国将军,特为高欢简拔而为嗣子高澄留用之材。何况陈元康与世子高澄,另有崔季舒一向都是老友,天然也深得高澄的信赖。
高澄笑道,“主上是大魏天子,天子因何而立威?先高祖孝文天子因平城不敷以立而迁都至洛阳,才使大魏昌隆。时移事情,现在洛阳也不敷以立,臣请主上再迁新都,以思变之道保大魏长治久安。”
“世子是想代魏?”崔季舒脱口问道。
高澄明显过于出神而没有听到有人出去。
俄然提起侯景来,崔季舒忍不住脱口道,“世子提他做甚么?”语气里尽是嫌恶。在建康,侯景对世子先暗害又施救,各种构当崔季舒从陈元康那儿听得明显白白,天然对侯景恨之入骨。只是世子脾气他晓得,不敢透暴露来让世子看出端倪罢了。
“现在,家君在晋阳,我镇洛阳。举朝举国举天下张望者甚重。礼尊元氏,高氏掌朝政名不正而权重,久必遭人忌恨。若不能稳扎根底更进一步,恐怕将来不但是身故族灭这么简朴。”高澄眉头微锁。
椒房殿里,皇后高常君抄经、诵经,并没有到天井中晒晒可贵的春日暖阳。除了叮咛人把新抄的经文以及新的一批金帛犒赏送到城外龙门山潜香寺去,便只是在殿内喝那种极贫寒的茶。
“侍中是在讽刺孤?”元修渐渐松了手,目中沧桑,“孤已是身无长物,只此一人。如果侍中连她都不肯留给孤,孤必然拼尽一己之力与高侍中相抗到底。至于天下……”这对于他来讲是多么虚无漂渺的事。“现在掌控天下的并不是孤,也不是元氏,是大丞相和高侍中才对吧?”元修的语气挖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