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明朝那些案》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五章 反将一军[第1页/共2页]

紫禁城内的文华殿中翠柏森森。

“这……”朱瞻基放下果盘,站起道:“朕不是用心的……”

“那朕再问一遍,这是不是你的笔迹?”

沈鉴道:“陛下圣明。”然后回身对两个大汉将军拱手:“有劳两位了。”

朱瞻基拍了拍他肩膀:“起来,朕早有此意。准了。”

两人正说话时,内里俄然传来急仓促的脚步,一个寺人推开大门,面色煞白的道:“陛下,不好了!”

朕问他:‘他们不是仇敌吗?’

朱瞻基摆了摆手,走下丹陛道:“朕不该这么问。兵戈不是儿戏,它在书上是寥寥几笔,但在亲历者心上倒是一道疤。靖难时朕才三岁,很多事都忘了。只记得当时大人们都很惶恐,父皇很长时候都不来看我,只要阿姆安抚我说:‘好哥儿,别惊骇。不哭,不哭……’

朱瞻基又问:“你去过南洋,和蛮王托拉纳还是至好,有这回事吗?”

朱瞻基持续道:“厥后朕长大了,随太宗天子征蒙古。有一次大捷,大伙儿欢天喜地,只要杨少傅指着漫山遍野跑散的牛羊道:‘太孙,牧民家里要靠牲口过冬。这里有一匹走失的牛羊,来年就有一户冻毙的人家。你不该该为此欢畅。’

朱瞻基把信递给沈鉴,说道:“沈先生请看看,这是不是你的笔迹?”

两名金甲卫士带走了沈鉴,他们的身影很快消逝在树影背面。大殿里充满从铜兽口中喷出的紫烟,统统显得扑朔迷离。

“此话怎讲?”朱瞻基挥手止住两名金甲侍卫,问道。

朱瞻基不由怫然:“不是说了别出去吗?”

沈鉴点点头,放下信纸道:“看清了。”

沈鉴惊奇道:“陛下……”在他的印象里,天子眼中只要皇位,是绝看不见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

沈鉴却叹口气道:“所见者鲜血、烈火;所闻者恸哭、哀嚎罢了。”

朱瞻基却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如何总感觉有人关键朕?沈先生像好人吗?快出去!”

劈面之人恰是沈鉴,三呼万岁后坐到小黄门搬来的绣墩上。

沈鉴接过信笺,只见上面写着:“隐士致漢王,曰:長風起,王可得其時,余濟之。”

落款处鲜明签着他的名字。

朱瞻基几次点头,说道:“沈先生,锦衣卫称汉王公然几次向赵王示好,把整车的金珠宝贝送到彰德府。您的战略见效了。”

他不由喃喃道:“奇特,奇特,还是请几位教员来看看吧。”

那两人对视一眼,只得低声道:“遵旨。”然后退出殿阁,顺带关上大门。

小寺人小跑着来到他身畔,附在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朱瞻基不由一惊:“真有此事?”寺人点点头,呈上一封信。

朱瞻基叹了口气:“沈先生,朕也信你。不过这事情总得有个交代,对吧?”

沈鉴沉重的笑了笑:“他们都死了,一个不剩。”

朱瞻基从果盘里拿起一串葡萄,边揪下塞进嘴里,边说:“传闻你是靖难老兵,有这事吗?”

朱瞻基拿起信笺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心中不由涌出一股不调和的感受。他自幼练习书法,乃是其中里手,但却不知这类违和感源自那里。

旁人倒好说,那俩卫士乃是“大汉将军”,是天子身边最后一条防地。两人当即面色大变,齐齐跪下:“臣不敢奉诏,请陛下收回成命!”

“哦?那你一起上必定有很多见闻,给我讲讲。”朱瞻基曾随朱棣数次北征,年纪轻简便批示过很多大战,明显对兵马之事很感兴趣。

沈鉴浅笑:“此乃陛下洪福齐天,非草民之功。”

此时的朱瞻基正高低打量着面前这个身高八尺的大汉,半晌后不由赞叹道:“好!真是北国慷慨悲歌之士!赐座。”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