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未雨绸缪[第2页/共3页]
“下雨不见得就是水患吧?”刘同寿点点头,又摇点头。看云识气候,是很有效的田野保存技术,他没甚么研讨,但也感觉李时珍说的应当没错。
“贤弟尽管去……”一句话还没说完,却见小羽士的身影已经远去了,李时珍茫然回顾,本身莫非说错了甚么吗?
“东壁兄说的是……”刘同寿扯扯嘴角,勉强暴露了一个浅笑,跟神医称兄道弟带来的镇静已经一扫而空,他又问道:“东壁兄,你说是俗话说……莫非这是民谚吗?”
“是,哦,不是啊?水患不是老神仙说的吗?”李时珍被他搞得有些胡涂,但还是详细的解释了一番。
想了想,刘同寿还是感觉放心不下,“东壁兄,救人要紧,你先去齐员外府上,小弟去去就来。”
“固然我爹一力逼我读经史,但他外出采药的时候,我也有跟着,也晓得点观天辨识气候的知识。俗话说:久晴西风雨,我乘舟入浙已有五六日,每日所见都是好天,而这两天西风又起,这不恰是落雨的征象么?”
“我……”刘同寿恨不得搧本身两巴掌,我如何又揽事儿上身了啊?并且还是个大活儿,防灾救灾!跟我的专业底子不搭边啊!
见他神采有异,李时珍只当他担忧老道的安危,赶紧出言欣喜:“同寿兄弟勿忧,老神仙法力高强,道行深厚,自是吉人天相,应当是无妨的。人力偶然而尽,上天降灾,毕竟难以尽数消弭,老是要有点余波的……”
“是啊,就是要下雨的模样,不过没甚么可担忧的,夏秋之季,老是要下点雨才好,多亏老神仙的保佑,才有这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啊,小仙师,您别走啊,我另有事想跟您说呢……”
“……抢收。”世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尽是苦涩,随即哀叹成了一片,“也只能这么办了,但是……缴过了秋赋,又要重修故里,来岁的日子可如何过啊?”
“海上?呃,前两天,家里有带口信来,说是海潮频涨,担忧有大风甚么的,我都奉告他们不要担忧了,有老神仙在,那里来的很多难祸?乡间人就是没啥见地,却让您见笑了……”
“是啊,家里的米缸已经快见底了,夏季和来岁的嚼裹全指着地里的收成呢,没有这个,还谈甚么筹办物质啊。”
“仿佛也说得通……”世人面面相觑,小仙师说的仿佛有事理,但实际上,大伙儿却没有近似的经历,官府有任务?这词儿还真够新奇的。
“小仙师,您给大伙儿拿个主张吧,要如何办?”
所谓忠告顺耳,本身假托梦之名做功德帮手,都没题目,但换成说话灾害,那就不好说了。东山这边的题目倒还不大,可在外埠百姓当中,本身可没有一呼百诺的声望,望着那一张张浑厚的笑容,刘同寿头大如斗。
刘同寿当机立断,朗声道:“事不宜迟,大师清算一下,我们立即去县城,将这些环境禀报给知县大人。某地遭了灾,朝廷不是应当给抚恤吗?秋赋天然也是要减少或者免除的,有了衙门的名义,大师归去后,也更轻易压服家里人了。”
“各位大叔大伯,你们听我说,先师固然有几分法力,但天意毕竟难违,此次水患的范围,跟十三年前是差未几的,先师纵是挡住了几分能力,却毕竟不能消弭于无形,以是,大师还是得早做筹算才好。”
但是,要如何办呢?现在改口?那也不可,老道的尸身都埋了,想再来一次木偶戏是不成能的,而本身如果以托梦为名,出尔反尔,这些人又会服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