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未雨绸缪[第1页/共3页]
刘同寿先前访问时,有那心机转得快的,就已经感受不安了,这时一听这话,世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算了,说了总比不说强,归合法初的说法中也有后门在,倒也算不上出尔反尔。
“那……”刘同寿挠挠头,一摊手道:“抢收,只能靠抢收了,归正庄稼已经差未几熟了,也不会一下雨一刮风,顿时就变成水患,现在抢收还来得及。”
“……抢收。”世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尽是苦涩,随即哀叹成了一片,“也只能这么办了,但是……缴过了秋赋,又要重修故里,来岁的日子可如何过啊?”
“各位大叔大伯,你们听我说,先师固然有几分法力,但天意毕竟难违,此次水患的范围,跟十三年前是差未几的,先师纵是挡住了几分能力,却毕竟不能消弭于无形,以是,大师还是得早做筹算才好。”
“这……或许是老神仙的名声太大,大师都不担忧吧?”李时珍也没甚么眉目,他也是第一次来江南,和刘同寿聊得投机,顺辩才提起此事,未曾想却被对方寻根问底起来。
“所谓: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日飓风降。”李时珍向北指指,又道:“过钱塘时,海面无风,但海潮却频起,应是有大风之象,陆上有雨,海上大风,又有老神仙的规语在,这些迹象不恰是水患之兆吗?”
“也就是说,各地的百姓也都晓得很能够会有水患,但是,如何没人提早做筹办啊?”刘同寿非常不解,上虞北面就是杭州湾,曹娥江的名字固然斑斓,但也不是个费心的,水患是此地最频繁,也最让人揪心的天灾。
所谓忠告顺耳,本身假托梦之名做功德帮手,都没题目,但换成说话灾害,那就不好说了。东山这边的题目倒还不大,可在外埠百姓当中,本身可没有一呼百诺的声望,望着那一张张浑厚的笑容,刘同寿头大如斗。
将这片狼籍的气象看在眼里,刘同寿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如许下去不是体例,就算统统人都依从本身的体例,可没有构造的乱来,和有构造的防灾也是两码事,象现在这类乱糟糟的架式,只会形成无谓的混乱罢了。
如何了?刘同寿真的焦急了,东山离海较远,对海上气候所知未几,但外埠的信众当中,很有些在本地居住的,刘同寿也将首要目标放在了他们身上。
“照这么说的话……三五日内,海上就要起大风了,雨,说不定明天就要下了,老神仙那般法力都挡不住……这老天是不给人活路了吗?”
“海上?呃,前两天,家里有带口信来,说是海潮频涨,担忧有大风甚么的,我都奉告他们不要担忧了,有老神仙在,那里来的很多难祸?乡间人就是没啥见地,却让您见笑了……”
“固然我爹一力逼我读经史,但他外出采药的时候,我也有跟着,也晓得点观天辨识气候的知识。俗话说:久晴西风雨,我乘舟入浙已有五六日,每日所见都是好天,而这两天西风又起,这不恰是落雨的征象么?”
“小仙师,人还好说,可目睹就要秋收了,人走了,庄稼如何办呐?”
“只是刮风下雨罢了,谁又敢肯定会有水患?莫不如等等看再说,或许事情没那么糟糕呢?”也有人抱着幸运心机,这话一出口,竟然博得了很多人的拥戴。
李时珍笑答道:“是啊,常常上山采药、砍柴的都得有所体味,如果上山逢大雨,是很轻易出不测的,前面那两句是我入浙后学的,如何?有甚么不对的吗?”
但是,要如何办呢?现在改口?那也不可,老道的尸身都埋了,想再来一次木偶戏是不成能的,而本身如果以托梦为名,出尔反尔,这些人又会服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