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为国为民[第1页/共2页]
如果让鞑子入关了,不晓得多少州县要被搏斗,多少家庭要妻离子散?多少人要剃发为奴?兴国伯这是真真的救国良将啊!
皇极殿的朝会上,文武百官肃立两旁,听使者大声颂读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和兴国伯李植联名发来的捷报。
《青山口》的大戏,又再次在大街冷巷的茶馆酒馆里开唱。百姓们一听到戏里李植那句“咱平生为国为民,便是奴酋黄台吉来,我也不惧他”的台词,便雷鸣般地鼓掌喝采。
听到洪承畴使者的颂读,朝堂上的文官们一个个神采难堪,有些说不出话来。
天子所言李植是中流砥柱的话,此时听来,当真不虚也。
文官们有些难堪。
清理完疆场,李植装着一车车战利品,往杏山城行去。
“斯战,辽东总兵王廷臣、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得救杏山,追击东奴遇伏,三万余雄师被围于何家坳,情势危急。兴国伯李植兵马得警后敏捷援助,大战济尔哈朗于何家坳南岭。李植鏖战一时,擒斩满洲鞑子一千六百四十九级,蒙古鞑子...”
####
兴国伯为国为民,几次力挽狂澜,忠心天日可昭。这些士子这么怕李植掠取他们的话语权,可见他们常日里说的话,对国度恐怕毫无好处。
文官们的仇家李植又建功了。
缉获的鞑子盔甲,李植也一一装车运回城中。不过李植现在大范围出产满身板甲,对鞑子的劣质绵甲、锁子甲和鳞甲没有需求。加上之前战役中缉获的各式盔甲,李植现在储存着几万件无用的清军铠甲。
李植又建功了。
算上在笔架岗清虎帐寨的斩获,李植已经擒斩清军六千了。李植出关不过一个月,就已经斩获这么多。这天下强军的名号,当真不是假的。
洪承畴的这第二封捷报一入都城,就传遍了大街冷巷。士子们非常难堪。此前他们进犯李植,现在李植却在辽西救国。李植又一次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而他们这些进犯李植的士人,一下子变成了站在中流砥柱敌劈面的屑小。
此前他们大肆进犯李植放肆娇纵,乃至说李植有不臣之心,把李植踩到了脚底。当时候李植不急着出关援助锦州,而是在山东忙着办报。天子帮李植弹压士绅,群臣当即围攻天子,早已经把李植踩为乱臣贼子。
本身这边只要一万五千人,追杀近五万鞑子太凶恶。李植放弃了追杀鞑子的打算,转而归去割首级,盘点伤员了。
但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事情就大反转。
王廷臣和白广恩兵马伤亡较大,死伤三千多人。二人的兵马差一点就崩溃了。不过两人的兵马也杀伤了四百多鞑子,鞑子逃窜时候逃得镇静,也没有把死伤鞑子拖走。王廷臣和白广恩就靠这四百多鞑子首级报功了,吃紧割了首级。
李植的兵士这一战和鞑子兵士近间隔厮杀,伤亡也不小。军官们统计数字,最后统计这一战战死六十七人,重伤一百二十三人,重伤一百九十八人。战死和重伤的兵士,大多是被清军弓箭射中面门形成的。白刃刺刀战固然狠恶,但实际形成的伤亡反而不高。
从俘虏的重伤鞑子口里,李植晓得,这一战擒杀的阿谁满清大将叫作鳌拜,此人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被是镶黄旗一等梅勒章京。李植把鳌拜的尸身装在车上,筹办带回杏山城给洪承畴看看。
或许今后能够把这些盔甲卖给其他明军,赚些银子。
洪承畴已经获得了动静,带着亲卫快马赶到了杏山城。一进入城中,他就被李植那一车车的首级惊得满面红光。他仿佛想到些甚么,有些无法,却又粉饰不住满脸的镇静,抓着李植的手说道:“兴国伯又立军功了,当真是可喜可贺啊!”